——青海西宁市城东区奋力打造文明创建“升级版”
近年来,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展馆打造、“石榴籽家园”全覆盖等有特色的工作,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奋力打造文明创建“升级版”,呈现出民族团结进步、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生动局面。
绘出幸福生活新画卷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也是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主阵地。近年来,城东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民族团结与社区治理深度融合,把社区打造成为各族群众守望相助的大家庭。
“在社区的带动下,我们的物业服务更贴心了,环境也变好了。”东兴社区东府嘉和小区居民马如龙表示,以前的小区楼房密集,无法停车等众多问题一直困扰着他。自搬迁后,一家5口从狭小的房子住进了100多平方米的新家,随着“红色物业”的入驻,小区的居住环境、服务水平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物业服务关系着千家万户,也关系着社区各族居民的幸福指数。“夫妻之间以和为贵,大家遇到事情坐下来好好谈谈总能解决的!”家住北园巷的马阿姨和老伴因为家庭琐事发生争执后,到社区寻求帮助。“红管家”李富宪得知情况后立即上门调解,经过“和事佬”耐心地劝解,两人和好如初,老爷爷对“红管家”竖起大拇指。84岁的李富宪,是慈幼社区年龄最大的一位“红管家”,一直以来,城东区持续深化“红管家”联防责任制,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楼栋为单位,就近集中选定100户群众为一个网格单元,推选来自各民族的26名责任心强、热心服务群众的党员和优秀志愿者担任“红管家”。如今,困扰群众多年的物业问题有了明显改观,家庭纠纷有社区的“红管家”及时调解,社区内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悄然提升。
盛开民族团结幸福花
在八一路街道康南社区,有一支由汉族、回族、藏族、蒙古族、满族等多个民族队员组成的“石榴籽文艺小分队”,在丰富居民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也让社区大家庭更加团结和谐。
“这个‘石榴籽文艺小分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自娱自乐、展示自我的好平台,这里就是我们欢乐的海洋!”党员刘群林高兴地介绍道。“石榴籽文艺小分队”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歌唱、舞蹈、小品、朗诵、“文艺+宣讲”、“文艺+故事”等形式,把党的声音送到千家万户。“组建‘石榴籽文艺小分队’,就是要用群众语言讲群众爱听的事,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各族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社区书记张艳丽说。
今年以来,城东区持续深化青少年交流“育苗”行动,不断探索教育协作新模式、新做法,搭建各族青少年爱心桥梁,不仅在人才支持、完善基础设施等方面下足功夫,还在教育培训、学生互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东西部教育协作成效显著,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全面深化。
凝聚各方力量促团结
在城东区,多个民族和谐共居、一同守望美好家园,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这是一件代表幸福生活的作品,我们用手里的针和线绣出我们的民俗文化,绣出我们老百姓日新月异的幸福生活。”今年61岁的青海刺绣传承人李生兰指着一双绣有红石榴的鞋垫对笔者说道。
清真巷街道凤凰园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大力培育社会组织,宣传推广回族传统面点,手工刺绣,藏族原生态舞蹈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营造辖区各民族交流互鉴的氛围。发动辖区各族群众建立“邦金梅朵原生态文化服务队”“琴之韵民族乐团”“格萨尔老年太极队”“俏夕阳合唱团”“舞动凤凰舞蹈队”“伊莲阿娘手工编织队”“曙光公益援助中心”等七个社会组织,引导他们充分发挥作用,关爱妇女儿童、敬老慰老。
在凤凰园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幼儿园、老年活动室、卫生室一字排开,站内设立民族事务服务平台,建立圆桌议事会,持续优化老年人日间照料、残疾人康复、志愿服务、民情调解、文体娱乐等服务,举办文体、帮扶、互助活动,老有所乐、幼有所学、病有所医,正是这个多民族聚居社区的幸福写照。
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方可枝荣。城东区全面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59个,创建市级文明校园15所,打造民族团结长廊,打造西宁市红领巾展馆,红军小学成功创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马伟同学被评选为全省首个“全国新时代好少年”,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成为全区各族群众的普遍共识和行动指南。推进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工程建设,建设基层党建“微综合体”,打造“西宁市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党史馆,拍摄民族团结微电影,各民族共创中华文化和共筑中国梦深入人心。选树区级民族团结先进集体10个、先进个人30名,获得国家、省市级文明单位81家,表彰“五星级文明户”6.6万户。各社区举办“弘扬传统文化 情系浓情端午”等主题节日活动,唱响新时代城东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暨民族团结进步主旋律。
共铺进步路,共迎新发展。城东区在奋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中,描绘着中华民族一家亲、携手奋进共富路的精美画卷,讲述着别具魅力的民族团结进步“东区故事”,荣获第十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