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赋能,擘画希望田野上的诗意画卷

 

   编前语

    乡村振兴,文化振兴是根本。文化振兴具有培根铸魂的作用,是推动乡村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近年来,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全国广大农村深挖当地文化资源,不断传承和发展乡村本土优秀文化,以文化建设为乡村振兴添劲赋能,培育文明乡风,激发广大农民投身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擘画希望田野上的诗意画卷。

    本期乡风文明选取3个在文化振兴中做的较好的案例,与读者一起见证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成果。

   ​山东阳信县洋湖乡:“鼓子秧歌”扭出和美乡村精气神

    ◎ 高艳蕊 李新睿 孟蓓蕾

    近年来,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依托洋湖乡“鼓子秧歌”这一国家级“非遗”资源,牢牢把握“高标准”和“接地气”两个原则,着力打造群众精神文化家园,让文化活动遍地开花。

    因势利导,打造文化名片

    洋湖乡是鼓子秧歌的发源地,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每年正月十六,群众都会自发组织起来扭秧歌,场面热闹非凡。阳信县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倡导各村组织建立鼓子秧歌展演队伍,着力打造“秧歌人家”文化名片。此外,洋湖乡投入600余万元,打造鼓子秧歌非遗博物馆1处、鼓子秧歌大舞台1处,并投资20余万元,建成面积150余平方米的“秧歌之乡·魅力洋湖”展厅,免费对外开放,让群众近距离体味家乡文化遗产的魅力。

    整合资源,凝聚文化活力

    洋湖乡筹措资金建设村级活动场所、丰富场所服务功能,打造文化广场,修缮改造村文化大院、活动室、乡村振兴培训基地,实现场所硬件配置齐全、功能完备,标牌设置统一规范,管理制度健全完善,每村还特别配备了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1名。此外,培育民间文艺团体和业余文化队伍,常态化组织开展地方文艺汇演、戏曲进乡村、读书看报、文艺培训等活动,提振农村群众的精气神,让群众在家门口感受欢乐喜庆、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

    以文化人,促进乡风文明

    洋湖乡定期举办鼓子秧歌培训和竞赛活动,积极构建非遗文化课程体系。充分利用特色大课间、课后服务等时间,聘请老艺人走进校园、传授鼓子秧歌技巧,带动更多群众参与培养新一代鼓子秧歌传承人。截至目前,共组织授课45课时,受益师生900余人。将文化生活融入村居治理,组织志愿者深入动员村民参与“小街长、大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庭院创建”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

    下一步,洋湖乡将进一步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高成效落地,擦亮洋湖“非遗”文化名片,让“鼓子秧歌”扭出和美乡村精气神。

    安徽黄山市徽州区:实施文化振兴 打造和美乡村新样板

    ◎ 余朝晖

    乡村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不仅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2023年,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深入实施文化振兴行动,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样板,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良好文化环境。

    丰富群众精神文化

    徽州区加大文化产品供给,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因时因节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推出《了不起的乡村》、为21个乡村微景区拍摄和美乡村短视频,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打响“相约徽州·乐享山水”、黄山毛峰茶文化节、“马头墙里吐新蕊”时装秀、全国民谣歌手大赛等文化品牌,弘扬“跳钟馗”“舞草龙”“上九庙会”等中华优秀传统民俗文化。

    同时,强化竹雕、毛豆腐、臭鳜鱼、黄山毛峰制作技艺、舞草龙等乡村非遗文化传承,培养一批非遗传承人、乡村工匠。发挥文化新乡贤在乡村文化中的领头作用,组建群众身边不走的文艺志愿服务队,引导、支持村民自发开展乡村春晚、广场舞、趣味运动会等文体活动。

    深化拓展文明实践

    徽州区立足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在乡村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活动,组织理论宣讲队、文艺宣传队,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理论宣讲活动100余场,开展环境整治、邻里互助、治安巡逻、文化惠民、乡风文明、暖心帮扶等各类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1795场,受益群众9万余人次。

    徽州区持续开展夸夸我的好邻居、好婆媳、好村庄、好风俗、身边的信用户等“夸夸”系列活动,让群众从文明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传播者。同时,在长潭村、碣石村等5个村“生态美·信用好”超市积分管理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区范围内推广乡风文明“六个好”积分制管理,将遵纪守法、尊老爱幼、邻里互助、环境整治、公益服务、移风易俗等行为纳入积分考察,以“小积分”撬动“大治理”。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在全区范围内设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健康·绿色环保”、乡村振兴等公益广告2000余处,营造浓厚宣传氛围。组织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深入乡村、学校开展专题宣讲,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

    杨村乡成立由“中国好人”曹永利牵头的“矛盾纠纷调解室”,为群众提供道德教育和矛盾纠纷化解等服务。此外,徽州区广泛开展文明村镇、乡村好人、优秀志愿者、好婆媳、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美丽庭院等评选表彰活动。岩寺镇富山村打造“解忧杂物铺”,设立“福善堂”,充分发挥村中“五老”人员作用,听百姓说事、为百姓办事、请百姓评事,开展道德评议,培育文明村风。同时,设立好人榜、善行义举榜,将好人好事具体行为上榜公布,让群众学有榜样,弘扬正能量,提升乡村振兴“精气神”,凝聚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

    推动农村移风易俗

    徽州区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作用,制定婚丧礼俗倡导性标准,倡导亲戚邻居随礼一般不超过200元,举办酒席不超过15桌,一桌不超过12个菜,一桌菜肴(烟、酒除外)不超过400元。发挥党员干部示范带头作用,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厚养薄葬新风尚。

    岩寺镇上街社区建设便民服务餐厅,推行移风易俗菜单,组建餐饮志愿服务队,便利村民办酒席。富溪乡光明村把老茶厂改造成光明大食堂,在东坑口安置房打造移风易俗便民餐厅,为村民办理红白事提供便利场所。全区为群众节约婚丧宴请资金150余万元,开展移风易俗文艺演出11场,宣传引导群众改变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

    甘肃临泽县:筑起乡村文化振兴“新高地”

    ◎ 吴烨坤

    近年来,甘肃省临泽县按照中央和省市关于乡村文化振兴的部署要求,扎实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文化产品供给和服务,推动乡村文旅融合发展,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乡村文化振兴取得新成效。

    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夯实基层基础

    制定《临泽县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规划(2013—2015年)》等政策文件,持续加强农村公共文化阵地建设,累计建成农家书屋87个、农村社区文化大院42个和村级文化体育广场72个、文化长廊37个,全面完成“乡村舞台”巩固提升任务,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不断完善。积极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整合中央专项补助资金和“三馆”免费开放资金,初步建成图书馆、文化馆镇级分馆及数字文化馆、数字图书馆和智慧广电服务平台,推出文艺作品“线上展”、数字“微书房”、博物馆“云观展”等线上服务200多期,积极开展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逐步构建起高效畅通、供需适配的数字文化供给体系。加强基层群众文艺团队和文艺骨干培育,扶持发展民间文艺社团15个,组建村(社区)自娱自乐班子90多个,培育文艺骨干3000多人,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文化惠民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力度,广泛组织开展“三下乡”“快乐老乡”“千台大戏送农村”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和文化惠民活动3000多场次,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年均700场次以上,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发挥文化铸魂赋能作用,加强文艺创作规划和创作,创作推出情景剧《祁连情深》、广场舞《我的祖国》、文学作品集《枣乡文韵》等一批具有浓郁乡村特色、充满正能量、深受农民欢迎的农村题材文艺作品,不断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深入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振兴计划,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传承等实施方案,积极申报和普查公布非遗项目省级3项、市级23项、县级119项,申报确定市级以上非遗传承人22人,扎实开展非遗进乡村、“仙姑宝卷”念唱等非遗展演活动,有效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

    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充分发掘县域内农耕文化,谋划实施七彩镇、丹霞口文旅小镇、高老庄、金沙湾沙漠旅游度假营地等文旅重点项目50个,有效增加文旅产品供给。扎实开展乡村旅游品牌创建,建成国家丙级旅游民宿1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5个、乡村旅游示范点36个,入选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创建名单。依托七彩镇、丹霞口文旅小镇等乡村旅游景区景点,着力打造高标准餐饮购物特色街区,引导农民和旅游专业合作社从事特色餐饮购物、文创产品销售、乡土民俗体验等经营活动,不断扩大乡村文化旅游消费。实施全省文旅康养产业发展倍增计划,彩虹康养庄园、花筑·丹霞田园温泉度假酒店、海圣田园之梦酒店温泉度假区等康养项目建成并规范运营,不断拓展文旅融合发展产业链条。

 

当前:B3版(2023年08月0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