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取通知书出现错字,小事不小
◎ 夏熊飞

 

    进入8月,准大学生们陆续收到录取通知书。据媒体报道,近日有考生发现,自己收到的录取通知书上竟然有错别字。这份出现错字的录取通知书来自安徽合肥某学院,通知书误将报到时间“9月6日”写成“9月6月”。8月6日,该学院官网就“录取通知书出现错字”发布致歉声明,并表示正在重印,将补寄新的通知书。

    “9月6日”写成“9月6月”,看似是小事,对学生的如期报到大概不会产生太多影响,毕竟信息接收渠道多元。可舆论关注此事,并非小题大做。文字差错有时在所难免,就连出版的图书也准许存在一定的差错率,但一纸通知书出现如此低级的差错,又是难以被轻易原谅的。

    一方面,通知书不像一本本厚厚的图书,总字数也就寥寥二三十个,编辑、校对、打印、审核的工作难度都称不上大,只要稍加用心,低级差错可以避免。另一方面,录取通知书是高校与学生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是学校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发放录取通知书是一件相当严肃的事情,录取通知书印刷前后要经过层层审核,可这样一个低级错误为何就能“一路绿灯”,最后到达学生手中才被发现?不禁让人疑惑,其中的诸多把关者究竟有无承担起相关责任?

    有错别字的通知书可以重印,可小小的一个错别字,影响的却是学校的形象与美誉度,更可能让学生和家长对高校失去好感与信心。虽然不能因通知书的一个错别字,就否定一所学校,可在事关脸面的录取通知书上出现这样低级的差错,的确让人有理由怀疑,学校相关部门是否有足够严谨的服务与管理态度。

    高校的管理水平、治校能力,体现在为学生提供安全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上,体现在学生的成绩和学识增长上,体现在学生的就业升学情况上,但也同样体现在更多细节之上,诸如录取通知书是否有错别字。细节决定成败,很多时候花费大量精力构建的学校形象、美誉度等,可能因为一次极不起眼的细节差错就毁于一旦。

    涉事学院除了重印补寄录取通知书,恐怕更需要对全流程进行梳理,找出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错,有针对性加以整治补救,并以此为契机,在全校开展工作、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大检视,消除低级错误滋生的土壤,用更严谨、高水准的治校与管理成效,挽回与重建学校的声誉与形象。

 

当前:B2版(2023年08月10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