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量≠多余 让余量食物发挥“余热”
◎ 本报记者 卢瑶

 

    零售行业把未售完但尚在保质期,可安全食用的食物称为余量食物,如没有售完的“只卖当天”的蛋挞和蛋糕、尚在食用期的熟食、快到保质期的乳品……这些余量食物如果直接丢弃,着实让人痛心。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余量不等于多余,余量食物应当得到妥善处理,发挥其“余热”。

    那么,余量食物怎样处理?如何避免浪费余量食物?如何让余量食物发挥“余热”?记者就此进行了走访调查。

   观察

    余量食物去哪儿了

    “你好,我来取预约的盲袋。”近日,在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一家面包店,顾客方敏前来取烘焙盲袋。店员核销二维码后将早已准备好的盲袋递给了她。方敏这次买到了2个面包、1个三明治,总价值30.3元,实际支付11.8元。“这个盲袋是我通过小程序购买的,非常划算,而且还有开盲盒的乐趣。”方敏告诉记者,她已经多次购买烘焙盲袋,省钱又省心。面包店店员告诉记者,盲袋的数量每天不一样,一般在7袋左右。店员根据余量面包的情况搭配盲袋,争取让每个盲袋的价值相当。

    将余量食物制作成盲袋销售,是当下余量食物处理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颇受年轻人青睐。在方敏的介绍下,记者点开小程序,发现消费者需要提前在小程序上预约下单,然后晚间去到对应的门店取货。记者发现,该小程序包含了烘焙、咖啡奶茶、超市等类别,消费者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购买对应类别的盲袋。如果有忌口或者过敏,可以提前和商家咨询沟通。类似的小程序很多,受众大多为年轻人。

    除了制作成盲袋在网上预约销售外,余量食物还通过定点销售、指定捐赠、建立平台共享等处理方式,将余量食物变废为“宝”。近日,记者在成都一家盒马奥莱店看到,很多顾客正在选购余量食物。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盒马奥莱店是盒马超市专门开设的打折门店,货源包括高性价比商品、余量食物等。这些余量食物全都在保质期内,可安全食用,但价格则是以打折价出售。其中,果蔬、肉禽、乳品三类余量食物销量最好。以记者在现场看到的一款盒装牛奶为例,该牛奶还有10天左右的保质期,以原价5折的价格出售,相当实惠。

    在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名为“食物银行”的特殊银行让许多市民纷纷点赞。“食物银行”于2022年5月由福田区民政局发起建立,围绕“每一次捐赠和领取都是一次爱心实践、都是一次减少食物浪费的公益行动”的社会理念,动员爱心企业定期捐赠余量食物,现由福田区生态文明促进会运营。工作人员每天将企业捐赠的余量食物进行接收检查、核对登记、打包上架,并在智能柜机前为市民提供咨询答疑、辅助领取。市民通过深圳市统一政务服务APP一键式预约就可以到就近的“食物银行”领取食物。福田区生态文明促进会会长孙月向记者介绍道,“食物银行”有效解决了“临期食品、余量食物”被动垃圾化问题,减少了食物浪费。截至目前,福田区已与51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累计收到捐赠食物9.4万余份,节约食物约55吨,减少碳排放约110吨,为无废城市创建作出了积极贡献。

    发展

    共同参与守护余量食物

    关注余量食物,不断发掘减少余量食物浪费的新途径,有利于将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去年,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零售企业开展余量食物捐赠实践指南》,鼓励零售企业将临期食品等余量食物进行捐赠,引导连锁企业减少食物浪费,推动了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同时也为零售企业在余量食物捐赠流程标准化方面提供了参考,引导越来越多企业参与其中,带动供应链上下游及全社会关注节约粮食,减少食品浪费。

    而随着厉行节约、绿色低碳发展等文明生活理念的传播,越来越多的食品生产企业、销售企业、消费者关注到余量食物,并正在逐步形成守护余量食物、减少粮食浪费的文明新风尚。

    成都新东方千禧大酒店中餐总厨寇韩林表示,以前,很多企业因为“怕麻烦”,对余量食物只做单纯的垃圾化处理。如果能够将余量食物再利用,既降低了直接丢弃带来的处置成本,减少了处置过程中的碳排放,同时也避免了粮食浪费。他向记者介绍道,以他所在的酒店为例,在处理余量食物时,首选是将其作为员工餐食食用。“余量食物是安全可食用的,它最好的归宿是进到人的胃里。”寇韩林表示,现在有更多的企业愿意花时间去研究行之有效的措施处理好、利用好余量食物。

    除企业外,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也参与到爱惜余量食物中来。方敏就对记者讲述了自己购买余量食物的心态变化。“刚开始的时候还担心别人嘲笑我贪小便宜,也怕余量食物不够安全。”方敏表示,但在看到购买页面上标注的“短保食品,确认无误后请尽快食用”的提醒以及拿到的余量食物上清晰可见的保质期限、食品标签,自己也开始放心地购买食用了。“爱惜粮食,人人有责。”方敏说,如今,她不仅自己购买,还会将购买余量食物的小程序推荐给身边的人。

    同时,以余量食物为主要来源的“食物银行”等社会平台的出现,也不断推动着社会关注余量食物,形成“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文明风尚。孙月表示,“食物银行”不仅为余量食物捐赠搭建了平台、畅通了渠道,同时也为捐赠过程提供了重要的机制保障,能够更好地落实“公益+制止浪费”要求,惠及更多市民。

    思考

    如何让余量食物发挥“余热”

    处理余量食物的新方式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和消费需求,符合反浪费的社会共识,有其发展的市场价值、社会价值和环境价值。但当前,社会各方在如何发挥余量食物“余热”,切实减少食物浪费、确保食品安全、推动城市进步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如何减少余量食物浪费?寇韩林认为要从根本做起,减少余量食物的产生。他建议,从业者要通过优化库存管理和销售策略、严格监控食品保质期等方式,确保余量食物得到及时处理和合理利用;也可以建立合理的库存轮换机制,及时调整采购计划,减少过剩和过期食品的数量。同时,从业者还可以与“食物银行”“食物共享平台”等机构合作,将余量食物捐赠给有需要的人群,使食物资源更加均衡地分配,减少浪费。

    余量食物的安全如何保证?安徽省滁州市市场监管局餐饮服务安全监管科三级主任科员徐以成认为,在处理余量食物时必须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他建议,加强经营行为监管,尤其是加强商家销售行为的跟踪监管和行为规范,以防止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加强违法违规查处,严厉打击不法分子乘机进行违法违规餐饮经营,严禁将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推给消费者买单;畅通投诉举报渠道,通过发动社会力量,形成全社会共治共管格局。徐以成还呼吁,相关部门应该在充分调研、评估、论证的基础上,就余量食物的相关内容,出台细化配套的法规文件或者权威说明,以利于形成行业规范和统一监管,达到正视听、明法条、规言行的作用。

    如何让更多的人接受并利用好余量食物?孙月建议,可以推进“食物银行”等平台进社区,让捐赠临期余量食物和领取爱心膳食化作人人参与减碳的标志,不断加深群众对减碳、低碳生活的理解;将“食物银行”等平台打造成“无废城市”公益宣传平台、新时代社会文明养习所和“弱有众扶”精准救助资源库,为基层治理赋能;倡导人人参与公益、人人参与减碳的社会新风尚,让余量食物发挥“余热”,为城市减碳。

 

 

当前:1版(2023年08月11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