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民生暖阳照耀千家万户
——北京市石景山区坚持问题导向补齐民生短板
◎ 杨澜 曹明睿

 

    停车难、购物不便、没有电梯等民生“小事”,对群众尤其是老旧小区居民来说,都是实实在在的“大事”,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切实影响着他们的幸福指数。在推进全国文明城区创建的过程中,石景山区坚持问题导向,从老旧小区居民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办成了一批民生实事,让民生暖阳照耀千家万户。

    便民服务满足居民需求

    八角街道古城南路社区是典型的老旧小区,老年住户较多,社区经调研后得知,大部分居民对社区食堂、超市的需求占比较高。针对这一情况,社区联合辖区物业盘活社区资源,打造居民服务中心,让社区居民实打实地感受到了老旧小区的新活力。

    古城南路社区居民服务中心的经营项目包括社区食堂、主食厨房、养生讲座等六项内容,其中,社区食堂提供品类丰富的早、中、晚三餐,可为居民提供上百种菜品,不仅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饮食需求,价格也低于市场价,让小区居民更好地享受身边的食堂带来的便捷和舒心。

    此外,社区还设立了便民生鲜超市,主要经营果蔬、肉蛋、粮油、副食及日用品等,本着利民、便民、惠民的理念,为社区居民提供质优价廉的放心菜及日常生活必需品,让社区居民充分享受到“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带来的实惠。

    未来,居民服务中心还会陆续上线社区便利店等多元化便民服务,社区也将携手物业公司持续打造老旧小区长效管理新模式,实实在在地开展社区服务,不断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让社区服务更加有力度、有温度。

    “物业+养老”创新养老服务模式

    走进金顶街街道金三社区,西门附近的原物业配套用房被改造成了一处养老服务驿站,一层便民餐厅每天都有百余位老人前来用餐。社区为老服务队上门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搬扫换”等服务,为社区老年人解决了一批揪心事、烦心事。这是石景山区在老旧小区探索“物业+养老”服务模式的首批试点,以此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

    便民餐厅所在的3层小楼,过去是社区原物业公司的配套用房,去年年底经改造后,变成了全新的养老服务驿站。现在,养老服务驿站2层建有老年活动室,驿站旁建成了24小时便民超市,为社区老人提供更多便利服务。

    结合养老服务驿站,物业公司还开发上线了适老化“双暖为老服务小程序”,实现在线呼叫、响应,为老人提供搬、扫、换三项基本服务。物业员工和低龄老年人组成为老服务队,担任区域管家,定期上门到社区重点关注的老人家中探访,了解老人的身体、精神状况以及需求,为老人提供居家照护、卫生清洁、代开药品等服务。

    石景山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物业服务+养老服务”模式增加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有效供给,更好地满足了广大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接下来,石景山区将全面实施养老服务“颐养工程”,有序推进养老家庭照护床位建设、养老助餐体系建设、养老服务顾问等30余项养老服务项目,促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盘活闲置空间提供精细化服务

    为更好地推进老旧小区整治提升,为居民提供精细化服务,老山东里北社区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想出了一系列“金点子”,从低效空间再利用、便民服务等方面为居民提供增值服务。

    老山东里北社区充分整合闲置资源,将社区内常年处于闲置状态的14个车棚,根据社区人群、需求配比,分别布局成不同的便民服务业态,引进优质的品牌服务商,在盘活闲置空间的同时为居民提供更多服务。此外,首华物业“老房管”线上报修平台可为居民提供入户维修、日常保洁、裁剪衣物等便民服务。

    “老山东里北社区相当于打了个样。”在首开集团首华物业总经理王晓晨看来,“政企合力,居民满意”,使老旧小区改造更灵活有效,既通过党建引领来确保正确方向,也培养了居民“付费买服务”的意识,逐渐形成老旧小区改造的内生动力和良性循环。探索低效空间再利用的背后,是党建引领下政府、居民、物业共同缔造的成果,这种充分有效的治理方式和决策模式,也是“首开做法”的一种体现,最终可实现老旧小区改造整体运营平衡。

    如今,在石景山区,一项项民生工程、一件件民生实事,一个个惠民举措,持续为民生“加码”、为幸福“加速”,切切实实地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指数。

 

当前:3版(2023年08月11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