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向助力, 为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添翼”
——全国各地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编 者 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文明发展的积淀,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需要坚定不移传承好、发展好。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连日来,全国各地深入贯彻落实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精神,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梳理,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保  护

    守护传统文化的根脉

    文物和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和重要成果,既要合理利用,更要保护传承,要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有着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的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坚持“抢救第一,保护为主,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开展全面普查,摸清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家底,整理出了一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立了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档案,夯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础。

    为更好地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江苏省南京市推出了15项举措,发挥知识产权审判职能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为传统文化撑起“保护伞”。举措涵盖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的诸多方面,强化传统文化领域数据权益保护、传统技艺商业秘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主体权益保护等。15项举措针对南京特色优秀传统文化分门别类提出保护措施和手段,并在诉讼程序机制方面予以完善。法院强化中医药专利权保护,引导中医药领域开启传承新模式,适度公开,申请专利权保护,通过促进中医药的市场化运用,持续增强中医药传承创新能力。严厉制裁涉老字号商标抢注、侵权行为,对于因历史原因造成的相同字号间商标与老字号的权利冲突,本着尊重历史、保护在先、诚实信用、公平竞争原则妥善处理,推动本土老字号焕发新活力。

    近年来,山西省加强云冈石窟保护与研究,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化底蕴,推动云冈学拓展文化影响力,让人们在“活”起来的文物中体会文化力量,筑牢文化自信根基。

    河北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和参照革命文物管理的文物1800多处,革命题材专题博物馆、纪念馆39家,国有馆藏革命文物2.6万多件(套)。为用好资源,河北省出台了全国首个规范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省级地方性法规,坚持全面系统保护好文物和文化遗产,坚持保护优先,有序开发利用,星罗棋布的历史遗珍和文化资源,深情地讲述着河北故事,延续着历史文脉。

   传  承

    多举措助力传统文化深入生活

    为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深入生活,各地多措并举,以“接地气、冒热气、起实效”的形式,把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开来、传承下去,润物无声、化风成俗。

    “咔嚓咔嚓”的剪纸声萦绕着教室,志愿者俯下身子,小心翼翼地帮助孩子用剪刀修剪出流畅自然的线条,孩子们在模仿学习之余,还主动创新,在纸上创造心仪的图案……为了让小朋友近距离体悟历史文化魅力,使传统文化润泽童心,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小教2203班走进邗江区殷巷社区,开展“觅声寻道,体悟传统”传统文化宣讲主题活动,将书法、剪纸和结绳的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充分利用社区课堂资源,让孩子们在亲身实践中对话历史、感悟文化,使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心中牢牢扎根。

    为有效引导广大青少年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坚守文化传承,近日,贵州大学“银鸽”志愿者服务团四叶草青年突击队组织百余名学生,学习和体验传统的京剧脸谱、扎染、书法、绘画、手工等特色课程,领略传统文化之美。

    6月6日,“通州民歌”项目非遗传承人赵娟在通州中专开设的“通州民歌”课程上,为学生们讲解了民歌的起源和发展的知识。“非遗进校园”,是通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不断取得实效的一个缩影。自2014年至今开展“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剪纸艺术”“通州民歌”“荷花盘子舞”等14个门类“非遗进校园”培训课程,惠及2万多人次。非遗传承发展逐步实现了走近群众、贴近群众,“见人见物见生活”,有效提升了传承效果。

    8月6日上午,一场“立秋时节话秋意 致享悦读感秋知”二十四节气主题活动在“多党合作示范家园”里如火如荼地开展。为了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立秋”的由来和习俗,南通崇川经济开发区(观音山街道)中沙社区党委联合致公党崇川区基层委员会、致公党南通市文化工作委员会以“强国复兴 童心逐梦”为主线,在“知秋、绘秋、啃秋”中强化对青少年的传统教育。

    8月7日,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文旅局组织的“优秀传统文化进乡村”活动走进黄垓镇黄北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活动现场,老师们仔细讲解了传统剪纸方法和技巧,带领青少年诵读了古诗词、国学经典,在增加课程趣味性、灵活性的同时,也让青少年以传统文化为根,在潜移默化中汲取国学中的精华,不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甘肃省把非遗保护传承融入职业教育体系,让非遗技艺扎根职教课堂,目前全省20多所职业院校已开设非遗专业上百个。在贵州遵义,部分中小学校开设非遗蓝染特色课程,学生们在动手实践中增长非遗知识。

    创  新

    传统文化传递出新的表达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前不久,大型新编传统通剧《陈英卖水》在南通更俗剧院成功试演。老戏焕新,让通城戏迷大饱眼福和耳福的同时,还延续了通剧艺术生命,发扬传统戏曲魅力。

    这是通州区创新发展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的有益尝试。近年来,通州区在传承和传播中不断创新探索,借力“中国曲艺之乡”“江苏省特色小品之乡”等品牌打造,实施通剧振兴工程,促进传统文化适应市场规律和新的传播方式,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力争让传统文化在新的土壤中“别开生面”,传递出新的表达。

    为更好地保护壁画,敦煌研究院经过多年不懈的技术攻关,已经建立并不断完善我国古代壁画保护的科学方法和工作程序,形成了以起甲回帖、酥碱脱盐、空鼓灌浆等为核心的成套古代壁画保护关键技术。科技研究、数字化共享也滋养了敦煌文化的现代传承。现在,“敦煌岩彩”已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不少中外画家和岩彩爱好者,利用天然矿物质颜料,运用古代壁画技艺创作,展现了敦煌艺术在现代的生命力。

    越来越多的优秀传统文化正在借助创新的表达回归到人们的生活中。而这样的探索,还有更多的城市或人正在努力坚持着——

    河南省漯河市坚持守正创新,深耕“扫黄打非”民心工程,将舞阳农民画运用到“扫黄打非”宣传工作中,定期为农民画家进行“扫黄打非”业务培训,组织他们创作、采风,开展“扫黄打非”主题舞阳农民画大赛,创作了一批以“扫黄打非”为题材的农民画作品,把“扫黄打非”宣传真正融入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引导农民画画家深刻认识“扫黄打非”的重大意义,增强创作“扫黄打非”主题农民画的责任感、使命感。画家们紧扣主题,把对“扫黄打非”工作的真挚感情凝于笔端,分别从扫除文化垃圾、护助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建设书香漯河、推进移风易俗等方面进行创作,作品寓意深刻、构思巧妙、色彩绚丽,赋予了舞阳农民画新的时代气息和文化内涵,展示出了净化社会文化环境,树立健康向上社会风尚的美好画面。

    趁着暑期文旅热潮,天津市杨柳青年画馆73岁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霍庆顺每天都会在馆里,向游客细细解读每幅年画的内涵。他说,他已做好一系列创新规划:根据重大节假日、主题活动设计专属年画,将传统技法与现代技术相融,推出系列年画文创产品。

    河北省承德市计划通过“剧情+景区+在地文创”模式打造数字化沉浸式5A级景区,持续推进文物创意产业园建设。

    广东东莞市茶山镇组织开展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宣传展示活动,通过非遗集市、手工制作体验、展览展示等,好看好玩又好吃,让市民群众近距离认识茶山各类非遗项目,感受非遗独特魅力。近年来,茶山镇坚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保护理念,打造“非遗+”工作模式,通过“非遗+制度”“非遗+活动”“非遗+旅游”“非遗+课堂”“非遗+基地”等角度大胆探索,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视非遗保护和利用,让非遗“潮”起来。

    (综合新华社、《河北日报》、南通网等)

当前:4版(2023年08月11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