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焊花飞舞中铸就匠心
——记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好人”沈强
◎ 本报记者 漆世平

 

沈强(右一)与同事一同调试机器人焊接程序

 

    近日,在安徽省滁州市一间臂架焊接制作车间内,焊接师沈强紧张忙碌地规划着臂架结构的焊接工装平台。“去年底,公司投入的焊接机器人开始运营,对焊接精度、部件标准化的要求更高了,需要不断调整焊接精度以提高焊接水平。”沈强说。

    今年54岁的沈强,是滁州市明光浩淼安防科技股份公司的一名焊接高级技师。自1987年参加工作以来,他始终坚守在焊接一线,刻苦钻研焊接技能,在创造创新中攻克一个又一个焊接技术难题,在“传帮带”中培养一批又一批年轻人才。曾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安徽省劳动模范、江淮工匠标兵等荣誉的沈强,于今年6月荣登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好人榜”。

    勤学苦练学技术

    焊接,素有“铁裁缝”之称。在智能化、机械化日益普遍的当下,仍有大量工业设备特别是高端装备必须靠手工焊接才能完成。而沈强,就是一位焊接高级技师,从事焊接及焊接工艺工作已经36年。“欣赏焊花飞溅之美,首先要有吃苦的精神。”沈强说。

    1987年,刚从技校毕业的沈强进入企业,见到了他的第一位师傅任明英。36年过去了,沈强至今仍记得初次见面时,任师傅跟他说的那句话:“焊接不同于其他工种,你的每一道焊缝都是你的工艺作品,就像艺术,有出色的也有平庸的,既需要灵性更需要努力!”任师傅的教诲,沈强一直牢记在心,为了练出过硬的焊接技能,他坚持“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有时为了练手稳,他常常将砖头或家里的小凳子挂在手上。

    1990年,公司从外单位请回一位多年从事焊接工作且技艺高超的老师傅,沈强有机会跟其学习焊接技术。“在学艺过程中,老师傅的工作作风和责任心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里,榜样的力量让我笃行不怠。”沈强记得,一次他正准备焊接一道遗漏的焊缝,当时脚手架已经拆除,焊接位置与平地之间有一道宽2米、深6米的宽沟,由于之前没有这样的焊接经验,他有些犹豫。已经60多岁的老师傅见此情景,没有丝毫犹豫,只见他将葫芦的链条往腰间一束,手抓链条荡过宽沟,身体悬在空中焊完这道焊缝。“当时的我既惊叹又佩服,下定决心一定要学有所成。”沈强说道。

    多年的焊接工作,有艰辛和挫折也有欢乐和成绩。沈强至今仍记得1992年他刚学成出师时接到的一项重要焊接工作:焊接大窑顶梁端座。端座的焊接工作需要焊接工熟练地进行各种位置的焊接,对焊接技能要求很高。“开始焊接后就停不下手来,隔着面罩看着在自己的操作下一波一波焊纹均匀铺开,我内心很激动。”沈强说,为了尽快完成任务,他两天一夜几乎没合过眼,连续焊接了36个小时,完成了原本需要4天的焊接工作量。当焊接任务完成的那一刻,沈强一个人静静地躺在大窑顶上,看着锃亮美观的焊缝,欣赏着自己用双手完成的作品,他心里更加肯定焊接工作将伴随他的一生。

    择一事,终一生。凭着对焊接工艺的热爱,沈强始终坚守在焊接岗位一线,一干就是36年。虽然曾有多次升迁离开焊接岗位的机会,但沈强始终舍不得离开,全身心钻研焊接工艺。他常说:“焊接燃烧的声音像美妙的音乐,一波一波的焊纹就像舞者优美的舞姿。”这焊花飞舞的美妙,让沈强如痴如醉。

    创新创造提技能

    36年来,沈强从铆焊班长、焊接培训师到焊接工艺师……变化的是职务,不变的是他36年如一日的深钻细研。他的上衣口袋里总装着一本早已被翻卷的焊接技术书,没有焊接作业的时候他就反复翻阅;工作之余,他常捡来废弃边角料练手,一蹲一练就是好几个钟头;下班之后,他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看理论书籍,并积极参加焊接理论培训。

    沈强常说:“我们做的是消防器材产品线,事关群众生命安全,一丝一毫都马虎不得。我们的技术还有改进的空间。”为了不断改进技术,沈强在勤恳工作的同时,还十分注重发现新问题、学习新技术,积极探索创新,推动“问题点”转化为“创新点”“效益点”。

    2019年,沈强所在的公司在开发36米举高喷射消防车产品时,既缺设备又缺技术。“当时公司找了外地的一家外协单位,连做了五套都不能满足质量要求,后来公司下决心要组织自家团队攻关技术难题。全组上下7个人,除了我之外,没人相信真能啃下这块‘硬骨头’。”沈强笑着回忆说。

    “举高喷射消防车高36米,仅臂架就长达十几米,却要求焊接工艺误差不能超过3毫米,其难度可想而知。”面对挑战,沈强没有半分退缩,他带领团队经过2个多月没日没夜的摸索和上百次的试验后,终于将臂架误差从8毫米降到了2毫米以内,副车架的误差更是几乎为零。

    “一遍不行就再来一遍,一定要把技术打磨好。”这是沈强的口头禅。近年来,沈强攻克了诸多焊接技术难题。凭着勇于创新的精神,沈强参与的工程焊接项目,质量受检一次合格率在99.8%以上,在各项比武中屡获大奖。他说:“要做一名好工匠,只有不断地学习、创新,才能提升技能、创新创造。”

    耐心细致传技术

    “焊面要均匀平滑,必须一气呵成,不然焊点之间会有隙缝,不严密。”在生产车间,只见沈强用手中的焊枪轻轻一点,眼前“刺”的一下,飞起一片璀璨的焊花,焊面上焊点均匀而平滑。沈强跟一旁的徒弟说:“只要好好练,就能成为行家里手。”

    近年来,在充分施展焊接技能的同时,沈强还积极参与“传帮带”活动,于2017年、2019年先后组建“安徽省沈强技能大师工作室”和“沈强劳模创新工作室”,手把手传授实操技能,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员工职业技能水平。

    面对徒弟们最开始对焊接抱怨甚至反感的心态,沈强从不急于说教,而是通过技艺展示,让徒弟们感受到焊接工艺的博大精深和趣味无穷。他常说:“先育人,再授艺,带正他们的心,比带出他们的手艺更为重要”。

    今年35岁的孙科是沈强手把手带出来的焊接高级技师,他跟随沈强学习焊接工艺已有12年,在沈强的指导下他曾在多项焊接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沈师傅常说,拿着焊枪要蹲得久,蹲得稳,轻微晃动都会带来巨大影响。宽窄高低一致、保护色漂亮,都是衡量基本功的重要标准,而这一切都要经得住放大镜的检验。”孙科说,沈强在教授中总是鼓励他们放手去做,在遇到问题时学着解决问题,在沈强的耐心教导下,他对焊接的兴趣愈发浓厚。截至目前,沈强已对190余名一线员工进行焊接培训,培养了1名焊接高级技师、6名焊接二级技师、16名焊接高级工,部分技能人才还获得了国际焊接资质。

    从业36年,沈强一直坚守在焊接岗位,创新创造、传承技能,发扬着“工匠精神”。提及未来,他充满了迎接新挑战的信心:“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充分发挥‘中国好人’的榜样作用,弘扬爱岗敬业精神,不断学习创新,促进传统焊接工艺与智能化焊接程序更好融合,让传统技艺在新时代依旧熠熠生辉。”

 

当前:1版(2023年08月18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