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佳节怎么玩?各地巧安排

 

    比起“七夕去哪玩”,“七夕玩什么”在今年成为众多年轻人搜索和关注的重点。马蜂窝大数据显示,近一周,“看展”以超过100%的环比涨幅在七夕玩法榜单上领跑。文艺、国潮、慢节奏,成为今年七夕年轻人的游玩关键词,除看展外,听音乐会、逛创意市集、观星、汉服游园等文艺体验在榜单中占比高达70%。

    作为中国传统佳节,七夕的庆祝活动也常与国潮元素密不可分。除了听国风音乐会、逛国风手作市集,身着汉服游园,体验七夕乞巧等民俗,也令年轻人乐此不疲。

    下面,我们来看看,各地为七夕佳节作了哪些巧妙安排——

   北京地区博物馆推出30余项特别活动

    穿针乞巧,手作彩灯,鹊桥入画屏……农历七月初七,北京地区博物馆推出30余项丰富多彩的活动,邀观众赴一场传统文化之约。

    首都博物馆精心准备了中轴线的故事,以及可以描绘节日色彩的文物素模,邀请情侣、夫妻在博物馆中来一次特别的约会,共同品味文物故事,参与手工互动体验。北京艺术博物馆将举办“乞巧七夕 花开四季”刺绣技艺体验活动,观众可以在万寿寺的古建筑中,学习刺绣二十四节气时令花卉,感受七夕传统习俗。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将举办“‘针’心‘石’意手工活动”,观众可以在文物中寻找七夕的浪漫,学习古人类制作工艺品的技术,为亲友送上一件手作艺术品。

    不少博物馆结合馆藏特色,推出有趣的活动。徐悲鸿纪念馆将举办“‘艺’彩流光”灯笼制作活动,观众可以发挥想象力,参考艺术大师徐悲鸿的画作,以宣纸灯笼罩面为画板,进行绘画与手工创作,让艺术走进生活。19日至25日,中国园林博物馆利用馆内古建彩画传习教室、“长物·居园”主题展资源,开展以园林工匠为主题的古建彩画制作活动,同时结合自然植物资源举办书画团扇绘制、衣饰步摇制作、中国绳艺编织等体验活动,让观众在体会巧手匠心的同时,感受园林工匠精神与园居雅趣。

    一些博物馆在七夕夜将延时开放。22日18时,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里,5名志愿讲解员将带领观众深度游览五塔寺,在一个个石刻文物故事中感受古寺和石刻艺术的魅力。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当晚延时开放至20时,观众可以领略七夕夜色中的古建筑之美。七夕还有“拜魁星”的习俗,22日晚,北京励志堂科举匾额博物馆内将举办一场七夕节传统风俗雅集,邀请观众赏良辰美景,乞巧拜魁星,在体验活动中了解古代科举文化。(据《北京日报》)

    广东广州:乞巧第一村开启文化盛宴

    “古韵幻境舞七夕”的全息灯光秀开场即燃,视觉科技与传统文化碰撞,将人带进一个古韵时空……8月17日晚,为迎接七夕节的到来,2023广东广州乞巧文化节在天河区珠村七夕文化广场开幕,开启为期七天的文化盛宴。

    广州是岭南乞巧节习俗保留最完整、特色最鲜明的地区之一。天河珠村被誉为中国乞巧第一村。开幕式上,恢复乞巧拜祭仪式、及笄礼,配合文艺汇演、民俗表演等多种形式,呈现传统地道的乞巧庆典,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了市民游客驻足。

    “演出非常精彩,原来古人是这样过七夕节的,很多好看的小玩意,也有很多有趣的表演,让大家近距离感受传统乞巧节的文化魅力。”市民陈先生表示,他特意带着孩子一起体验非遗文化之美。

    各式各样精巧的手工艺品有序陈列在贡台上,远看,精心雕琢的古建筑、鹊桥相会等七夕文化元素熠熠生辉,走近旁仔细端详,瓜果、花卉栩栩如生、真假难辨……旧时乞巧节,珠村姑娘们会在家门前或厅堂中摆设八仙桌,插上香烛,点起檀香,摆放自己制作的手工艺品,当地人唤作“摆七娘”。

    今年乞巧节,珠村共设有5个摆七娘展示点——明德堂、七社饭堂、北帝古庙、沂江潘公祠和元德陈公祠,每一个展示点的供案都各有不同,但一样地精致灵巧,趣味盎然。

    传统拜七娘仪式、成人及笄礼的再现也是本届乞巧节的一大亮点。自2005年广州天河举办“第一届广州乞巧文化节”,该习俗便存在,是广州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习俗。在及笄礼的最后环节,舞蹈《对影穿针》借引对民俗风情的记录与刻画,巧妙展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为了突出表现“七夕之美”,2023广州乞巧文化节还以珠村传统乞巧活动为“点”,以各大商圈配套活动为“线”,推出“7天7场”主题系列活动。广州乞巧文化博物馆、乞巧苑、明德堂、与亨美术馆、琪林里文旅产业园、棠下智汇park设为分会场,广州塔、正佳广场、合利天德广场、广州购书中心、翌方181创意园等则作为联合会场策划了异彩纷呈的文化活动供市民游客选择。(据南方+)

    湖北郧西:千年浪漫七夕日,非遗民俗薪火传

    随着七夕临近,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花馍技艺非遗传承人卢芸又忙碌了起来,凭借一双巧手,将一块块小小的面团变成了一个个栩栩如生、造型各样的花馍,受到市民热捧。

    花馍历史悠久,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除食用性外还有很强的观赏性,是国家级非遗项目——“郧西七夕”民俗传承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花馍看着简单,但是工序却十分复杂。今年34岁的卢芸是花馍传承人之一,她以面粉为料,以手为艺,一块块看似普通的面团,经过揉、捏、搓、拉、盘、剪等动作,不一会儿就变成惟妙惟肖的玫瑰花、福袋、石榴等各式各样的花馍。

    2011年,郧西七夕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独特的自然景观与神话传说在这里逐渐演绎成独具特色的七夕民俗文化。自唐宋以来,每年农历七月七日,请织女、比巧工、做巧食、穿巧针、染指甲、放河灯、听情话、贺牛岁等祈福乞巧七夕民俗仪式在这里代代相传。

    近年来,郧西县连续举办七夕节相关活动,着力做好非遗系统性保护,提升非遗保护数字化水平,以活动带动县域经济发展,以活动传承非遗文化,以活动彰显七夕特色,七夕文化创造性地转化成地方经济发展增长极。

    打包、装箱、上车……连日来,郧西县七夕文化创意生活馆一派繁忙。多年以来,每逢七夕前夕,郧西产喜鹊水杯、文化折扇等与七夕关联产品便成了抢手货。郧西县七夕文化创意生活馆曾创下了单日交易商品超过3000件的纪录。

    今年,郧西在七夕节,开展公用品牌推广季活动,让七夕文化与地方品牌相得益彰,一批文创、农创、科创产品搭上七夕快车。

    经过多年努力,以七夕习俗为首的郧西非遗项目正焕发新的生机,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据人民网)

 

当前:B2版(2023年08月22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