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最不浪漫小镇”
◎ 马海霞

 

    书上说,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等,有拜月祈福、拜织女、吃巧果、乞求姻缘等习俗。

    这些浪漫有趣的习俗,在我们老家统统没有。从我记事起到成人后的很多年,我所居住的小镇,没有过七夕的习惯,这天就是一个普通的日子。

    牛郎织女七夕鹊桥相会的故事,幼时就听院子里的二奶奶讲过,小时候好糊弄,以为牛郎和织女真的在七夕渡河相会一次。二奶奶为了加强故事的可信性,还信誓旦旦地说,七夕晚上,坐葫芦架下仔细听,还能听到牛郎织女说悄悄话呢!

    到了七夕这天晚上,我要去听时,二奶奶又怕“事情败露”,便黑着脸说:“人家夫妻小声说的话,小孩子不能听。”

    得,连这一点点对七夕的期盼,也化为泡影。

    长大后,去外地读书,听宿舍姐妹谈起她们那里的七夕,才知道,七夕作为一个传统节日,还有那么多习俗。宿舍老大的家乡,七夕这天要吃饺子,饺子必须由七个未婚女子一起包,还要把铜钱、针、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吃到针的手巧,吃到钱的有福,吃到枣的能早生贵子。

    宿舍老二的家乡,七夕前一天晚上,街坊邻居每家出一瓢米和面,放在一起做成饭,七夕黎明时,七人一组吃“乞巧饭”。

    老三家乡的人很会做面食,七夕这天,女子会做“巧花”,就是用面粉制作成莲蓬、金鱼、荷花、竹篮等形状的面食。据说七夕吃过巧花,能使人灵巧。

    最浪漫的当属老四的家乡,她们那里沿海,女子在七夕的夜晚会结伴去海边“看巧云”。

    老五的家乡人更实际一点,七夕这天,庄稼人还会把纸钱挂在田间,称之为“地头钱”。

    到我这里,七夕浪漫指数骤降为零,啥仪式也没有,我的家乡被舍友们评选为“最不浪漫小镇”。

    不知道什么时候,商家嗅到了商机,七夕的节日气氛也被商家炒到了小镇,这天成了“中国的情人节”,商场、饭店、花店都忙碌起来,七夕晚上,小镇上逛逛,总能看到捧着鲜花的年轻人一对一对的去饭店吃饭。幸福的表情随风传递,节日的气氛溢满了大街小巷。

    年轻人最好“新东西”,现在他们把七夕当成一个重要的节日,家里人也跟着一起过。我妈都开始在七夕这天包饺子——别问我为啥吃饺子,我也不知道,在我们家,逢节日必吃饺子,这是“家俗”,不容反抗。

    七夕晚上,一家人团聚在一起,我妈包饺子,大哥买了羊肉准备涮火锅,二哥会烧烤,小炉子上桌,烤串开撸。

    七夕逐渐演变成团圆日,在外工作的,这一天都早早往家赶。

    邻居宋大爷的儿子儿媳老吵架,夫妻俩为了孩子没离婚,但一直分居。邻居都替他俩发愁,总想各种办法把两人往一块儿捏合。

    有一年的七夕,我下班时,碰到宋大爷的儿子儿媳还有孙女一起去饭店吃饭。我进胡同就八卦,说看到了看到了……

    邻居们说,早知道了,大家给撮合的。牛郎织女还一年见一次呢,他们这都闹冷战好几年了,又不离,这次总算说动心了,夫妻和好了,一家人去过七夕了。

    一家人整整齐齐走在一起的画面太温馨了,这个七夕,街坊四邻化身喜鹊,总算把桥给搭起来了。

    那一天,我觉得,小镇的浪漫,终于被唤醒了。

 

当前:B3版(2023年08月22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