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好曼巴”,也是“引路人”
——记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好人”泽珍达日杰
◎ 王海琳

 

    白天,他是一位精心诊断治疗的医生。

    傍晚,他是一位认真教书育人的老师。

    白天问诊,晚上为学生讲授临床医学课程,他忙碌的身影穿梭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雪域大吉利众藏医药学校的教学楼和门诊部之间。他就是雪域大吉利众藏医药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泽珍达日杰,也是当地牧民最信任的医生。

    从医40多年来,泽珍达日杰走遍了家乡的角角落落,接诊患者超过50万人次,近百次携带医药物资深入农牧区义务巡诊,行程近30万公里,为牧区群众捐赠医药物资价值超过20万元,把健康送到了每家每户,被当地群众誉为“人民的好曼巴(曼巴,藏语,意为医生)”。今年6月,泽珍达日杰荣登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好人榜”。

   扎根高原

   悬壶济世担使命

    1962年,泽珍达日杰出生在果洛州甘德县一个普通的牧民家庭,9岁开始跟着爷爷学习藏医学知识,从此开启了漫长的从医之路。

    19岁那年,泽珍达日杰应征入伍,并成为一名党员。在部队从事卫生员工作期间,他自学汉语,对西医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退伍后他坚定选择留在果洛牧区,为当地牧民群众提供医疗服务。面对牧区医疗水平较低,气候环境恶劣,妇女、幼童、老年人身体抵抗能力普遍较弱、发病率高的现象,他去西藏求学,再次返乡后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总结的经验带回家乡,提升家乡的医疗服务质量。

    1984年,泽珍达日杰到果洛州卫生防疫站工作。“只要有人打电话,我骑上摩托车就过去。”泽珍达日杰说,本着“我是医生,治病救人是我的任务”的原则,只要有病人问诊,他随时出诊,无论白天黑夜,风雨无阻,视病人如亲人,千方百计为患者解除病痛,经他接诊的患者治愈率90%以上。

    笔者在果洛州卫生防疫站工作出诊记录册上看到,泽珍达日杰一天为100多个病人问诊。防疫站工作人员说,自泽珍达日杰就职后,几乎每天都在诊治病人。

    为了医治更多牧民,泽珍达日杰刻苦钻研业务,在内科和儿科的诊疗及保健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熟练运用藏西医结合治疗高原常见病,先后在省级以上刊物及各种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30余篇,为藏医药学的传承作出了较大贡献,老百姓对他赞誉有加。

    传承藏医

    教书育人守初心

    “一年招20人,三年招60人,这样持续下去,我们高原求医看病的问题就能解决。”2002年,泽珍达日杰看到牧民群众看病难问题依然存在,意识到需要更多医药人才才能解决牧区缺医少药的现状。为了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学到藏医药学,泽珍达日杰坚持福利办学。所谓福利办学,就是所有的开支都由学校承担。这就意味着办学的所有开支都要泽珍达日杰自己想办法。

    同年,他与妻子商量后拿出家中仅有的12万元积蓄,换来一间牛毛织成的帐房教室。不仅卖房、贷款,妻子还卖掉陪嫁的饰品凑齐60万元,终于建起第一间校舍——果洛藏族自治州雪域大吉利众藏医药学校。泽珍达日杰除了每天在门诊部问诊,还负责学生的临床医学专业课。妻子也全力支持,负责学校的后勤工作。

    自从创办雪域大吉利众藏医药学校以来,泽珍达日杰以传承藏医药学为己任,把“传统技艺、帮扶脱贫、实现自立、贡献社会”作为目标,为来自全省及西藏、甘肃、四川、云南等地的贫困孤残青少年提供免费就学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学到一技之长。

    目前,学校的毕业生开办的诊所、药店、藏医药浴保健场馆等遍布全国各地,部分优秀创业毕业生已实现企业化经营,并解决当地部分群众就业困难问题,同时在助力脱贫攻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作为他的老师,我感到无比自豪。”提到泽珍达日杰的贡献,西藏藏医药大学教授贡觉旺堆说,泽珍达日杰和他所创办的学校培养了大批专业医(药)师人才,在解决农牧区缺医少药问题的同时,促进了当地医疗卫生及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

    泽珍达日杰用实际行动诠释共产党员忠诚本色的故事在阿尼玛卿山广为传颂。他为农牧区群众作出的贡献得到了果洛州干部群众的认可,先后获评“全国边陲优秀儿女”“最美退役军人”“青海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说起获评“中国好人”,泽珍达日杰说:“获得这么高的荣誉,我有点惭愧,因为比我好的人太多了,以后我会更加努力造福家乡和牧民群众。”

 

当前:1版(2023年08月25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