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暑假结束,家长们在回顾孩子们的假期生活时发现,家庭支出多了一笔“专属开销”。就在最近,“暑假40天孩子开销五六万元”的话题登上了热搜,引得家长们纷纷在网上晒出孩子的暑期账单,其中花费超过万元的不在少数。有家长在相关新闻后留言自嘲“每逢假期,钱包减半”,还有家长建议“缩短孩子寒暑假”,因为“‘吞金兽’去上学,既省心省力又省钱”……也有网友发出“灵魂拷问”:孩子们的暑期账单主要消费在哪儿了?“暑假40天孩子开销五六万元”到底值不值?
本期焦点对此予以关注。
王怀申 作
媒体调查
暑期账单主要消费在哪儿
日前,近千名云南昆明家长参与了“昆滇教育”微信公众号发起的微调查,调查结果显示,94%的家庭在暑期里产生了暑假“专属开销”。此次调查数据显示,在昆明,暑期花销在10000元至30000元的家庭最多,占比约30%,紧随其后的分别是花销在5000元至10000元和2000元至5000元两个区间的家庭,分别占26%和25%。花销在30000元以上的家庭占11%,2000元以下的占6%,不清楚自己支出多少的家长占比3%。
浙江温州一家媒体发起的调查显示,在参与调查的本地家长中,近九成家庭的暑期花销在2000元-3万元之间。
那么,在孩子的暑假“专属开销”中,绝大多数家长在为哪些项目买单呢?
旅行和兴趣班是花销大头
从“昆滇教育”微信公众号的调查数据来看,旅行和兴趣班是孩子暑假花销的大头,占比分别排在第一、第二位。另外,视力、牙齿矫正等健康医疗,以及购买学习用品的花销,分别排第三和第四位,而暑期托管费用占比很低。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家长更愿意带孩子“行万里路”。今年暑假旅游市场火爆,很多家长把年假留到暑假,为的就是带孩子一起出游。
昆明家长朱女士说,自己近3年都没有带孩子去省外旅游,所以今年暑假选择去海南度假,满足孩子想看大海的愿望。由于是暑假,去海南的机票和食宿费用也比其他时间更贵,朱女士一家四口5天的花费大约在1.7万元,“暑假的旅游费用确实高,但是一家人能一起度过愉快的假期,这个花费也是能接受的。”
徐灵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今年45岁,家住北京,小女儿刚上小学,大女儿初三,处于升学的重要阶段。徐灵日前分析了家庭暑期花费的构成,“大额支出是带孩子旅游。”由于好几年没有带孩子去远途旅行,今年暑假徐灵带着孩子去了云南“撒欢儿”。“我们总共是两家人一起去的,三个大人和四个孩子一共花了近4万元,其中往返机票2万元,住宿4千元,在当地租车、燃油等4千多元。”
在旅行中,“研学游”在今年暑假很火爆,家长在这方面的花费也较其他时候多。研学旅行最受欢迎的目的地是北京。不过,石家庄的吕先生在这个暑假,则让8岁的孩子体验了一趟“乡村研学游”,研学的目的地是河北唐山。除了国内的研学活动,也有机构组织中小学生前往其他国家进行研学。
在暑假发展孩子的兴趣爱好,是家长们的另一个热门选择。“两周足球集训2000元,4天美术书法集训1800元,自然研学营6天6000元,英国夏令营一趟4万多……”这是北京市海淀区二年级小学生阳阳的暑期账单。
浙江杭州金女士的孩子开学后升五年级,她说自己算是“躺平”的家长,暑假里给孩子安排的都是兴趣类课程:羽毛球、画画、舞蹈、铅笔字。这四门课程加起来差不多要一万多元钱。再加上带孩子旅行了一趟,费用也在一万多元,加起来将近3万元了。
暑假开销中也有补课账单
“小学四年级的暑假很危险,不补课就会被碾压”“开学就要初三的孩子,就别再玩了”……今年暑假还没开始,一些所谓的“资深教师”就别有用心地在短视频平台渲染起“暑假最可怕”,为的是制造焦虑,借机向家长兜售教辅书籍和课程。
北京家长刘女士向媒体透露,暑假开始,她每天都能接到两三个所谓“名师工作室”的电话轰炸。“电话推销还是比较容易识别的营销方式,一些地下学科培训班的营销更加隐蔽,一般家长很难识破。”
上海小学生奇奇开学后升入小学四年级。今年暑假,她忙碌地“穿梭”在三个线上班之间,分别是逻辑思维班、语言拓展班和国学班。“说是逻辑思维,其实就是奥数班;语言拓展就是英语班;国学就是语文课外班……”奇奇妈妈说,光上这三个补习班,就花了将近2万元。
浙江某县城的王女士透露,这个暑假,她通过朋友介绍,给即将上初三的儿子报了语文和英语两门学科培训。“语文是200元一小时,线上一对一,一周3次;英语是线下一对一,500元2小时,一周3次。两门课,一个月就要花掉8400元。这对于我们小县城来说算是很高了。”
“‘双减’之后,大部分家长对待学科培训已经相对理性了。但有一部分家长依旧保持着‘万事靠补课’的惯性,不在乎花费多少,不在乎补课效果如何,但求能补上。一些非法的补习机构和个人,正是抓住了家长的这种心理,用各种营销手段给焦虑情绪‘火上浇油’,从而达到家长为补习班买单的目的。”北京市顺义区家庭教育特聘专家朱煦一针见血地指出。
医美消费成假期重要开销
近年来,每到暑假,矫正牙齿、配近视眼镜、配角膜塑形镜的孩子多了起来,各医院的口腔科、眼科的人气很旺,这方面的花销也被家长列入到暑期账单中。
家住河北石家庄裕华区的陆先生说,这个暑假自家最大的一笔账单就是为12岁儿子配角膜塑形镜。陆先生说,一副角膜塑形镜的费用大概为1万元,这笔费用虽然不算低,却是必须花费的项目。
一些未成年人面临不同程度的“容貌焦虑”,于是,光子嫩肤、割双眼皮、打美容针……形形色色的医美整形项目,出现在未成年人的暑假清单中。在多个社交平台、短视频App上,“暑假整容”“暑假变美”“暑假逆袭”等,都是假期的热门话题。
“近年来,在暑假来咨询整形的学生不少,而且年龄越来越小,甚至出现了十几岁的初中生。”在北京从事了15年整形工作的王亮说。
北京一家整形外科三级甲等专科医院的赵医生告诉记者,每年暑假,他的诊室都会迎来一批学生族,眼、鼻、唇等的整形是他们的常规咨询项目,且都带着明确目标——“某某明星的眼睛”“某某明星的微笑唇”。
广东深圳一家三甲医院整形外科有着18年临床经验的黄医生发现,有不少高中毕业生和大学生,在容貌焦虑影响下,不顾父母反对和手术风险,执意选择某种医美项目。在今年暑假期间,黄医生平均每天都要劝退三四名未成年人。
多年以来都有专家提醒: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尚未成熟,过早进行医美消费,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须三思而后行。日前,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消费提示,提醒广大家长及未成年消费者,理性看待医美需求。
专家看法
花多少钱不是最重要的
观点一 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需要
家长给孩子报兴趣班、带孩子旅游或研学,一定要注意,到底凭的是孩子的兴趣,还是家长的兴趣?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做出适合孩子的选择,这是很重要的。不要因为和别人攀比或者仅凭家长主观的想法,盲目地报班和消费,花了钱到头来还折磨了孩子。
我有一对北京夫妇朋友,早些年开始就带着一儿一女做假期家庭研学。每次出行,父母都会把出行地的自然人文景观和相关的文学、历史、地理知识结合到一起。比如去长江沿线旅游,就会提前准备好写长江的唐诗宋词;逛北京中轴线,就会提前了解这部分历史地理背景。结果,现在孩子们对历史文化很有兴趣,每到一个城市都是先逛博物馆。这就为孩子们养成了一个良好习惯,对他们未来发展也会大有裨益。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孙云晓
观点二 高质量假期由家校社成就
对于家长来说,花多少钱,跟孩子度过假期是否有意义,是没有直接关联的。当下,我国中小学生普遍存在身体锻炼不足、户外活动太少、缺少亲近自然和了解社会的机会、信息获取渠道狭窄、自主性不足、被动性太强等情况。假期恰恰给了家长一个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机会。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自主规划、设计活动方案,自主安排时间、督促自己实施,把假期真正还给孩子,让他们发现自己的潜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作为青少年成长中的关键一环,一个高质量假期是由家庭、学校、社会共同营造的。家长要树立科学教育理念,多关注孩子身心健康,帮助孩子合理安排假期学习生活,不盲目跟风报班。学校要深刻理解假期的育人内涵,以适当、灵活的作业设计引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社会要主动参与协同育人,让科技馆、博物馆、研学基地、高科技企业等切实发挥教育作用。家校社携手,让孩子在学习之余,更好地促进其社会认知、自然认知和自我认知的发展,为其形成健康人格和体魄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正是高质量假期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所在。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
观点三 有效陪伴比花钱更重要
暑期里家长给孩子额外花费多少钱并不重要,这需要根据家庭经济收入情况综合来看,重要的是假期里家长们是否有效地陪伴了孩子。大家很容易产生一个错觉:为孩子花钱了、带孩子娱乐了就是陪伴。其实不然,因为很多需求并不是孩子需要,而是家长觉得孩子需要。孩子最需要爸爸妈妈陪伴,一起听故事、一起晒太阳,这些珍贵的东西,并不需要费大量钱财。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儿童游戏治疗师王莉
评论者说
让孩子远离 “消费主义陷阱”
◎ 孔德淇
为了孩子的未来,家长们往往不吝啬金钱,竭尽所能给予最好的资源,这无可厚非。但必须注意的是,家长应根据自身的经济状况、孩子的实际需要和意愿来量力而行,而不是盲目跟风随大流。
不管是孩子的假期消费,还是日常消费,都不宜与其他家庭攀比。家庭经济基础雄厚,孩子的假期账单上项目多一些、钱也花得多一些,这没有多大问题。经济状况不同,养孩子的花销各不相同,这是正常的社会现象。但是,近年来,继“房奴”之后又出现了“孩奴”,他们在物质上给予孩子最好的供给,让孩子大手大脚花钱,哪怕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家庭收入赶不上孩子的开销,也要把月收入的大部分都用来养育孩子,给家庭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压力。有专家早就说过,如果因为孩子的开销费用过度超支,影响了整个家庭的生活质量,那么孩子也会间接地受到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孩子。如果家长在孩子的日常消费、假期消费上搞攀比,容易让孩子形成攀比心理,当孩子的攀比愿望达不到时,容易造成孩子产生自卑心理。
再说,消费很容易,育才很艰难,对孩子的培养,是不能完全靠花钱就能实现的。而动辄数千元的兴趣班、上万元起步的研学游……暑期账单的背后逻辑是,似乎只有金钱才能买来好的成长。事实上,高额的开销并不一定能带来更好的实效。尽管有些家长可能认为,通过投入大量金钱来为孩子营造丰富多彩的暑假,可以增加他们的眼界和阅历,但并不全然如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品格、素质和能力培养更为重要,这需要家长更多的关注、陪伴和引导,而不仅仅是金钱上的投入。倘若金钱在家庭教育中的分量越来越重,或许只能说明,离立德树人的目标越来越远。
当然,笔者这样说,并不是否定各种暑期消费活动的价值,而是要说,家长要在理性和适度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消费决策,避免掉入“消费主义陷阱”。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了解孩子的兴趣和需求,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开展合适的消费活动。此外,各地文化、教育等部门以及街道、社区,在假期都会推出一些公益、免费活动,可以丰富孩子们的暑期体验,拓宽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和责任感。
在假期,孩子们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去追寻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发现和探索新鲜事物,在自由开放的环境中发掘自己的潜能,提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创新创造的能力。家长与其将自己的各种假期意愿强加给孩子,不如给予他们自主选择的权利。只有这样,或许才能摆脱“暑假不自由”。
世界上有许多金钱买不来的东西,健康快乐成长就是其一。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不能只看到孩子消费账单的长短和多少,而是要加强对孩子的关注和陪伴,注重培养其素质和能力。给孩子真正的暑假自由,让他们度过一个闲忙适中、劳逸结合的暑假,这才是最珍贵的成长礼物。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综合自《光明日报》《法治日报》《昆明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