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扬守正创新正气锐气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 张雪红 程敬雨 程少华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高屋建瓴、系统深入地阐述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目标,把党对文化建设和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到新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我们要学习新思想、贯彻新理念、展现新作为,发扬敢闯敢试、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传承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奋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牢牢把握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尊崇、研究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新征程上,我们要秉承为政以德、深仁厚泽的行政理念,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革故鼎新、其命维新的改革思维,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追求;要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具有高度契合性,领悟好、坚持好、运用好“两个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飞跃;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而不能厚古薄今、以古非今;要做好中华文明起源的考古、研究和阐释,加强历史典籍版本的收集和保护,把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要强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梳理,挖掘其中适应新时代需要的人文精神,全面准确阐发其内涵、基因和特质;要深入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机关、进社区、进乡村、进军营、进网络,促进中华文明的哲学思想、价值取向、语言习惯、道德风尚、行为规范入脑入心入行。

    牢牢把握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以“两创”推动中华文化绽放时代光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新征程上,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推进“两创”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方法和正确路径,也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精神食粮的现实需要,更是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的内在要求;要坚持创造性转化,按照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需要,改造有借鉴意义的内容和陈旧落后的形式,赋予其崭新的时代气息和丰富多彩的呈现样式;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传统文化进行抽丝剥茧,进而对症下药、改容易貌、推陈出新,使其在新的时代化蛹为蝶、凤凰涅槃;要坚持创新性发展,着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提升与超越,在尊重而不是背离传统文化的前提下,着力于观念上的更新、内涵上的补充、外延上的伸张,汲取思想养料,观照、回答、解决现实问题,更好地满足民众意愿与时代需求。“创造性转化”解决的是从过去如何走向现在,“创新性发展”解决的是从现在如何走向未来,要二者兼具,才能赋予传统文化以现代生命力,促使其得到拓展和完善,进而培育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牢牢把握守正与创新的辩证关系,担当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领悟到如果只一味守正、不注重创新,就会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导致文化发展缺乏活力、停滞不前,如果只一心创新、不恪守正道,就像刻舟求剑、缘木求鱼,导致文化发展丢掉魂脉、迷失方向;要坚持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围绕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找准中国与国际社会的话语共同点、情感共鸣点和利益交汇点,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精髓,提炼、展示华夏文明的精神标识,改革创新对外文化传播的体制、机制、方法、路径、形式和业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历史伟业和当代实践,以中国道理总结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精神力量,发展、丰富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主要标志的人类文明新形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材料与制造学部,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中共泸州市委宣传部)

 

当前:3版(2023年09月01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