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扶贫济困、乐善好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本期道德·法律关注了一位退伍军人和两个家庭。这名退伍军人热衷公益事业,用自己的力量为特殊群体提供帮助。而两个家庭,一个“认了一个妈,当宝养7年”,一个“认了一个女,照顾近9年”,体现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美德。无论是这名退伍军人还是这两个家庭,均是以公益之心行爱人爱社会之事,用善行义举诠释人间大爱。
他 当了一次兵 永葆公益心
◎ 武桂成
8月23日15时,江苏紫金大剧院大礼堂里,中共江苏省委退役军人事务工作领导小组决定命名10名同志为“江苏最美退役军人”,提名20名同志为“江苏最美退役军人”。江苏省东台市时堰镇道立居委会副书记、退役军人崔海兵获得提名。
自1998年12月从部队退役以来,崔海兵始终保持着一颗公益之心。他倡议成立“东台市红十字关爱退役困难老兵基金”,动员和吸引退役军人和志愿者参与捐款捐物,走访和慰问东台困难老兵和边海防战士家属;牵头成立“戎耀东台”红十字应急救援队退役军人志愿服务分队,组织和带领退役军人志愿者参与疫情防控、卡口执勤、疫苗宣传等活动,该退役军人志愿服务分队入选退役军人事务部思想政治和权益维护司、国家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等遴选的全国1000支“退役军人关爱青少年志愿服务队”;组建“鱼水情·博爱红”文艺舞蹈队,积极开展送戏下乡、送文艺进社区、情系敬老院等文艺演出活动;组建东台市双拥协会,服务驻东台部队,关爱退役军人,对接双拥企业,为东台双拥事业做出微薄之力……
崔海兵还资助四川甘孜一名贫困儿童多年,结对帮扶东台开发区一对双胞胎姐妹,带领一家人为受灾群众捐款捐物。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工作,组织青少年志愿者开展保护母亲河——“河小青”净滩活动,清理河道的白色污染,下乡宣传垃圾分类,为改善农村环境质量贡献志愿者力量。
崔海兵先后获评“江苏省优秀青年志愿者”“盐城最美退役军人”“盐城好人”“东台市道德模范”等,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军人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
她 认了一个妈 当宝养7年
◎ 林巧
四川省隆昌市龙市镇福庆村14组村民郑德琼的家庭并不富裕,多年以来,她和丈夫关义亮均患有疾病,大外孙女被烫伤,小外孙女被诊断为骨癌……家里接连遭遇变故,但郑德琼始终对毫无血缘、姻亲关系的老人不离不弃,7年如一日地精心照护,直至老人安然离世,在当地传为佳话。2020年,郑德琼被评为“隆昌孝亲敬老楷模”,2023年第一季度,她入选孝亲和善“内江好人”。
认了一个“妈”
1987年,郑德琼与同村的关义亮结婚成家。所谓的“家”是一间偏房,床是用石头垒起来的。婚后没几年,郑德琼先后患上阑尾炎、肝炎,身体越来越差,体重不到80斤,走着走着,头一前倾就会摔跟头。
一位名叫黄运前的退休老人略懂医术,认为郑德琼营养不良。此后一个多月,黄运前自掏腰包买鸡、鱼、鸭炖汤给郑德琼喝。她的身体逐渐恢复。得知黄运前老人无儿无女,郑德琼认他做干爹,老人的老伴陈秀英自然成了干妈。
2004年黄运前去世,郑德琼和丈夫赶去处理好后事后,主动提出让陈秀英跟着自己回乡下居住,72岁的陈秀英婉拒了。之后,夫妇俩每年都会抽时间去看望陈秀英。
时间到了2015年10月2日,郑德琼到陈秀英家看望,眼前的场景让她大吃一惊:老人骨瘦如柴地躺在床上,头发乱蓬蓬的,房里臭味刺鼻,苍蝇蚊子乱飞,到处都是大小便、脏衣服……那一天,郑德琼和关义亮将陈秀英的屋子里里外外收拾了一番。临走时,看到患有阿尔茨海默病和眼疾的陈秀英孤零零的,她于心不忍,当即决定把干妈接回家。
郑德琼花了两个多小时,将陈秀英从头到脚洗得干干净净,换上干净衣服,理了发,剪了指甲。糊里糊涂的老人在那天条理清晰地说了不少话:“我就是一个包袱,没得啥子东西给你……”郑德琼却说得很坚定:“从今以后,有我一口饭吃,就有你一口!”
当宝养着“妈”
每天早晨,郑德琼会给陈秀英穿衣洗脸、做好早餐,安顿好了再出门做农活;每年郑德琼都会为老人买新衣新鞋,为老人过生日……
老人的阿尔茨海默病越发严重,大小便时常失禁,拉在身上,郑德琼一天要为她换洗三四次。周围邻居起初以看热闹的心态旁观,一年又一年,邻居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也开始帮忙照顾起来,陈秀英要洗澡,闲着的女邻居会去搭搭手;郑德琼一家实在有事要外出,邻居为陈秀英送来热饭……
在照顾陈秀英的7年里,郑德琼被问得最多的问题是“图啥”,郑德琼总是斩钉截铁地回答:“啥也不图,就图个心安。”
后来,陈秀英身体越来越差,每天需要郑德琼不离身地照顾,而郑德琼自己还有两个外孙女需要照看,丈夫的大哥、三哥都是五保户,也住在家里,丈夫关义亮心脏肿大,随时可能心脏骤停,不能干重活。郑德琼每天睁开眼睛,就有一堆事情要做,而她自己除了饱受风湿病折磨,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导致腿脚麻木,还切除了部分胃,年轻时做的阑尾手术也留有病根,经常疼痛。但她依然坚强乐观。
2021年,家里人接连出事,小外孙女患上骨癌,郑德琼的亲哥哥出车祸离世……女儿既心疼她也埋怨她,让她把陈秀英送回去。郑德琼思来想去,狠不下这个心,在她看来,知恩要图报,送回去自己良心不安,再难都要撑下去。
爱出者爱返
在郑德琼的小外孙女检查出骨癌后,一家人因为巨额的医疗费用准备放弃,福庆村党总支书记洪荣绍、常职干部廖良芬得知消息后,当晚就在线上线下筹款。募捐活动搞得风风火火,镇村干部、村民还在朋友圈积极转发,募集到10多万元爱心款。临到小外孙女做手术时,手术费用还差几万元,村民肖月洪找到好友募集齐了费用。
陈秀英在世时,每年生日,廖良芬都会买来生日蛋糕,镇村干部、亲朋好友齐聚一堂,为老人过热闹的生日。2022年12月28日,陈秀英离世,周边乡邻全来帮忙,大家出钱出力,帮助郑德琼为老人办了后事。村里考虑到郑德琼夫妻的实际情况,为夫妻俩办理了低保,基本生活有了保障。
如今,郑德琼小外孙女的骨癌已治好,只等着成人后换假肢,女儿女婿外出打工,为后续的治疗费用努力。郑德琼、关义亮的日子越来越有盼头,她的小家在爱心的滋润中展现出勃勃生机。
他俩 认了一个女 照顾近9载
◎ 赵睿
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天门镇新华村村民朱胜旺、许红丽夫妻以种姜为生,家庭不富裕,却从2015年开始,将女儿朱晴雨的同学姚贵娟及其爷爷接到自家照顾,以近9年的无悔付出,兑现“信义夫妻”的诺言。
多出来的孩子
在铜陵市义安区董店初级中学的操场尽头,一排颇具年代感的瓦房孤独地耸立着,为了让两个“女儿”在镇上读书,许红丽一家就租住在这里。春去秋来,岁月在这里留下斑驳痕迹,也见证着这个特殊家庭的感人故事。
2009年,姚贵娟的父亲因车祸去世,母亲在不久后离家出走,爷爷成了襁褓中小贵娟的唯一依靠。2012年,朱家读幼儿园的大女儿朱晴雨结识了同村同学姚贵娟,两人很快成为形影不离的好朋友。通过女儿介绍,许红丽了解到姚贵娟的身世。自那以后,她经常让女儿邀请贵娟到家里来吃饭、玩耍。
2015年,许红丽将朱晴雨送到镇上读小学,姚贵娟则每天由爷爷接送在村小读书。“从家到学校,有五六个大坡,一趟下来起码要走半个多小时,一天四趟我是真的吃不消。”如今84岁的姚爷爷回忆道。当年8月底,孤苦无助的姚爷爷找到许红丽,请求她代为照顾姚贵娟。“说实话,当时很意外,老人家的请求把我说蒙了,再供养一个读书的孩子,不仅经济跟不上,万一养不好,可咋办?”面对力不从心的老人,许红丽陷入沉思。当晚,她将照顾姚贵娟的想法告诉了丈夫,夫妻俩又征求了公婆的意见。“没想到,一家人都支持我,父老乡亲有难,能帮得帮!”许红丽笑着说。
“我们做你父母”
第二天清早,许红丽夫妇腾出一间房,不仅将姚贵娟接回家,还把姚爷爷也接了过来,他们同样担心老人的生活。就这样,原本没有血缘关系的两个家庭,因为一份善念走到一起,组成特殊的“五口之家”。
接贵娟回家后,朱胜旺夫妇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帮贵娟办理转学手续,让贵娟从村小来到镇小读书,让两个“女儿”又成了同班同学。
“姚贵娟进入这个家庭后,我可以从她的生活、学习方面,感受到家长给了两个孩子相同的爱。”两个孩子的小学班主任胡丽霞说,无论春夏秋冬,都能看到两个孩子穿着一样的衣服,许红丽询问孩子的学习时,也总是问姚贵娟比较多。胡丽霞眼眶湿润,“他们一家人能将非亲非故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来照顾,这样的行为令人敬佩。”
“既然决定要带她,她就是我们的女儿,我们就一定会照顾好她的学业、生活。”朱胜旺说。为了让姚爷爷更安心,朱胜旺夫妇向他承诺:“我们会无偿照顾贵娟,直到她学业有成、成家立业。”
“承诺就要负责”
这些年,为照顾孩子,许红丽一直在镇上租房陪读,家里的姜田则由自己的父母和公婆帮忙照管,农忙时回村种姜收姜。丈夫朱胜旺为贴补家用,农闲时就接一些木工活,凭借手艺支撑着整个家。
2019年,考虑到出租屋里就两间房,孩子们都长大了,住一起不合适,符合农村五保户政策的姚爷爷,提出要搬到养老院生活。许红丽原本坚决反对,但姚爷爷的一番话让她最终选择了同意:“红丽啊,你不要担心什么,也不要有心理负担,这些年我看得清清楚楚,你们是真把我和孙女当成一家人在照顾,既然是一家人,我也要为你们考虑……”此后,许红丽经常带着孩子们去看望老人,老人需要什么,只需要一个电话,她第一时间置办妥当。
近9年时间,朱胜旺夫妇用无悔付出,兑现着扶老携幼的千金一诺,谱写了“信义夫妻”的佳话,成为村民学习的榜样。近年来,许红丽荣获“铜陵好人”称号,其家庭被评为安徽省“最美家庭”、全国“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