掰玉米
◎ 林佐成

 

    老家在山区,那些年,玉米种得特别多。一到玉米成熟的时节,房前屋后,坡上坎下,到处晃动着玉米秆枯黄的身影。

    玉米种得多,掰玉米便多了一份忙碌。常常,天刚透出一丝微明,只听嘎吱一声响,大院里有人打开了屋门,跟着第二家、第三家……随着屋门次第洞开,挑担子的男人,背背篼的女人与孩子,便相继打着哈欠,揉着惺忪的睡眼,踢踏踢踏地往外走。出了大院,便各自往自家的包产地赶。

    一家子赶到玉米地,女人领着孩子们在前面掰玉米棒,男人挥舞着砍刀,紧随其后嚓嚓嚓地放倒玉米秆,随后将它们一捆捆搂到沟坎边,给间种的红苕等腾出空间。别看女人平时柔弱,掰起玉米棒来却是好手,只见她左手把着玉米秆,右手握住玉米棒的上端,轻轻往下一按,只听嚓的一声响,玉米棒已落进手中,随即反手往背后一丢,玉米棒进了背篼,然后掰下一个,再下一个……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随着背篼里的玉米棒增多,它们开始不安分地往外蹦跳,女人不得不就近找一相对开阔的高处,把背篼一蹾放下来,然后把掰下的玉米棒继续往背篼里装,直到将背篼边沿用玉米棒筑成的“围墙”塞得满满当当。

    只是苦了孩子们。细皮嫩肉的他们,在玉米林里钻来钻去,被叶片一割,一划,弄得脸上、手臂上,这里有血痕,那里是伤疤。现在,又不得不背着沉甸甸的玉米棒,跟随母亲咯吱咯吱地往回走。背篼做工粗糙,这些粗细不一的篾条,深深嵌进细嫩的皮肉里,要不了多久,肩膀便勒出一道道血红的印痕,火烧火燎地痛。走不了多远,他们便将背篼往路边的石坎上一蹾停下来,然后一边摸着血红的肩膀,一边叽里咕噜着,母亲只好在前面找个地方歇息等待。

    女人领着孩子们将玉米棒背回家,往堂屋中央一倒,揩把脸上的汗水,又领着他们往玉米地里赶。如此循环往复,直到太阳升至半空,烈烈金光射得人头皮生疼,一家人才收工往回走。

    忙碌了大半天,肚皮早已饿得贴到背脊骨,女人回到家,把背篼一丢,便挽衣扎袖忙着生火做饭。柴火刚刚烧旺,孩子们便急吼吼地拿着挑好的玉米棒赶过来,一把夺过火钳,一边熟练地添着柴火,一边手忙脚乱地把玉米放进灶坑里,待玉米表面变黑,散发出阵阵甜香味时,便用火钳钳着往灶外一丢,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抓起又烫又沾满柴灰的烧玉米,不断地从一只手倒腾到另一只手,同时用嘴噗噗噗直吹,待烧玉米逐渐变得洁净不再烫手之际,便急不可待地剥起玉米粒往嘴里直丢。很快,嘴唇就变成黑乎乎的了。

    烧玉米吃完,早饭也差不多好了,一家人匆匆忙忙扒拉完,便端着矮凳坐在小山似的玉米堆边撕玉米棒的外壳。玉米多,又都在同一时间抢收,晒玉米粒的地方只有屋门前簸箕大的一块,大家只好把玉米棒挂在横梁垂下的长长竹条上,待空闲了再收拾。因此,撕外壳时,人们总会留上两三片叶片,以便将它们缠绕在竹条上。待将一大堆玉米棒撕完壳,大大小小的箩筐、背篼里,早已盛满了玉米棒。大家站起身开始分头行动,男人扛着楼梯往门外走,女人搂着玉米壳往院坝角落丢,孩子们则抬着玉米棒,哼哧哼哧地来到屋檐下的楼梯边。此后,女人一边忙着收拾家里的杂物,一边忙着做午饭。男人则站在楼梯上,弓腰接着孩子递过来的叶片拧在一起的三四个玉米棒,然后将叶片往竹条上一缠绕,玉米棒便稳稳地系在竹条上。一根竹条缠完,又换紧挨着的另一根,直到把筐里背篼里的玉米棒全部系上竹条。

    8月的天气本就炎热,下午更是热得像火烤。大部分人都待在家里,剥那些品相不太好与脱落了叶片的玉米棒。有些赶工的,也等到太阳西斜,才背起背篼往玉米地里走。玉米种得多,哪能一天两天掰完?随着掰玉米的时间推移,家家户户院子的横梁上垂下的玉米串愈来愈多,到后来,几乎整个四合院的墙壁,都被金灿灿的玉米串遮掩,犹如挂了一道道金黄的帷幔,煞是壮观。

    而今,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万众掰玉米的场景只留存在记忆中了!

当前:B3版(2023年09月05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