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绘乡村治理新画卷

 

    编者按

    乡村治理作为农村和谐稳定、农业有序发展、农民安居乐业的内在要求,涉及村域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要素,成为扎实推进农村生态宜居、农业经营增效、农民生活富裕的关键举措和重要方式。近年来,青海省各地积极探索创新乡村治理模式,打造共建共治共享乡村治理新格局,推动人居环境、治理水平、群众幸福指数得到全面提升,描绘了一幅乡村治理的新画卷。

   海西州都兰县: “三治融合”走稳“善治之路”

    ◎ 何婷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积极探索“文明实践+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构建自治为基、法治为纲、德治为魂的“三治”融合体系,着力引导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从基础性社会服务向参与社会治理、凝聚社会共识转变,推动基层治理工作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同频共振,以“三治融合”走稳“善治之路”。

    以自治为基,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就在群众身边的优势,以城乡环境清洁行动为依托,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广泛动员志愿者参与村庄道路整治、路面清洁、庭院建设等清洁行动,擦亮乡村振兴底色,保障乡村“生态之美”。将文明实践融入社会民生、群众事务、百姓难题等基层社会治理事项,吸纳村(社区)“两委”党员干部、“五老”乡贤等人员组建矛盾纠纷志愿服务队,成立村民理事会和红白理事会等自治组织,设立“矛盾调解委员会”、“心连心”藏汉双语调解室、“小范调解室”等多个矛盾纠纷调解阵地,有效解决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信访矛盾、环境治理、社会治安、邻里关系、婚姻家庭等问题,架起干群连心桥,构建乡村“自治之美”。

    以法治为纲,共绘社会治理“同心圆”。优化基层法律服务供给,设立乡镇公共法律站8个、村居公共法律服务室二级法律服务实体平台114个,组建法治志愿服务队1支,培养法律明白人342人,建立村级法律微信服务群38个,建设县级法治文化广场1处,创建法治长廊、法治文化图书室等法治文化阵地,全力构建“法律服务圈”。鼓励、支持、组织“法律明白人”参与文明实践活动,开展收集社情民意、调解矛盾纠纷、引导法律服务、开展法治宣传等活动。同时,依托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道德讲堂、农家书屋等,畅通“法律明白人”与法律服务站、公共法律服务室联系渠道,打通为基层群众提供均等公共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

    以德治为魂,凝聚社会治理“正能量”。探索“文明实践+乡村德治”新模式,进一步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将村民自治德治、文明乡风、淳朴民风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通过立约、传约、践约,把德治软约束变成硬规矩,促进乡村治理水平提升。同时,坚持以德积分的工作思路,推出乡村治理“积分制”,将破除陈规陋习、红白喜事简办、志愿服务等村规民约内容通过分值形式进行量化,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移风易俗、共建文明新风的积极性,用“小积分”激发乡村治理新活力。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采用乡村大喇叭、流动课堂等形式,广泛开展平安建设、防范养老诈骗和电信诈骗、政策法规等宣传活动,并通过举办道德讲堂、开展巡回宣讲、设立善行义举榜等方式,宣传好人好事,引导群众学德、弘德、颂德,厚植社会治理的道德底蕴。

    海北州门源县仙米乡: 美丽乡村移步换景

    ◎ 马玉珍

    “以前村里都是土路,路又窄,下雨天出去一趟半腿都是泥,现在的路是柏油路,巷道干净又整齐,高速公路也开通了,孩子们从西宁回来只要一个小时。”近日,在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仙米乡大庄村的一次主题党日活动中,老党员孔宪顺感慨道。

    如今,走进大庄村,仿佛置身一座整洁美丽的花园。大庄村先后被授予“全国生态文明村”“全国宜居村庄”“全国美丽休闲乡村”等多项荣誉。村党支部书记白光财自然是看在眼里喜在心间,“现在村里每家每户都收拾得干干净净,看着就让人觉得舒服。尤其那种‘花园式’庭院在我们村也有不少。”白光财自豪地说。

    华丽蝶变的不仅只有大庄村。达龙村村民张廷义家的小院,被评为2023年度“仙米之星——美丽庭院之星”,在示范户的带动下,人人学习“美丽庭院”、家家争做“美丽庭院”的氛围越来越浓,成为改善乡村环境的重要动力。

    仙米乡位于仙米国家森林公园、祁连山国家公园境内,生态环境十分优美。近年来,仙米乡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通过新建旅游驿站、带动沿线群众发展农家乐、摆摊经济,为游客提供研学实践、休闲度假场所等,带动8个村村级集体经济全面发展壮大,形成“一村一品”特色旅游资源,让更多农牧民群众吃上了“旅游饭”。

    “这几年,村里的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家家户户门前屋后干干净净,利利索索的。环境变美了,大家的生活习惯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改变,环保意识提高了,文化娱乐活动增多了。”桥滩村党支部书记李生全说。

    “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巨大变化一直是老百姓最深的感受。从‘面子’到‘里子’,从街面到庭院,从靠近主干道的农村到偏远牧区,从基础设施到文明乡风,对于乡村建设的治理,我们正在从粗放到精细转变,从单一到多样转变,越来越注重农牧民实实在在的切身感受。我想,这正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初心,就是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更加舒心。”仙米乡党委书记马晓琴说。

    西宁市湟源县巴燕乡: 强化党建引领 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 王燕

    西宁市湟源县巴燕乡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为主旋律、基层党建“六个一”工作为切入口,精心部署,狠抓工作落实,不断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凝心聚力抓好基层治理工作,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绘就幸福农村新画卷。

    凝心聚力,强基层治理之才。巴燕乡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党建引领意识,形成由党委履行主体责任、班子成员履行督促指导责任、支部履行抓落实责任的工作格局。该乡制定《巴燕乡村干部日常考核和管理办法(试行)》,采取“一导、两单、三评、四考”的考核方式,用“实考”促实干,全面解决了村干部考核正向激励和反向督促作用发挥不充分的问题,注重人才培养,进一步落实了支部责任。

    因情施策,创融合发展之路。巴燕乡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根据乡情实际,着力做好“党建+”文章,推动全乡基层治理效能全面提升。制定印发《进一步加强党建引领不断深化平安建设持续巩固基层治理工作》文件,探索建立以“党建+五治融合”为统领,以乡党委、政府+派出所、司法所+村“两委”成员、网格员等群体为基础构建的“1+2+N”矛盾隐患排查机制为补充,定期巡访、搜集信息,分级分类、处理问题,一事一评、反馈意见。

    双治结合,强基层治理之网。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在“一约四会”等村级自治组织基础上,建立“村内有网、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负其责”机制,逐级优化“村主任—社长—户长”的网格治理服务制度。大、中、小三级网格分别按照网格治理服务制度要求的工作职责,开展日常巡逻、矛盾纠纷排查、人居环境整治、安全生产、应急防汛等各项重点工作任务,以行之有效的治理思路,使村民自治更加精细化、精准化。

当前:B3版(2023年09月06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