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出大英博物馆》火热“出圈”,引发文物“回家”深层思考——
小短剧也有大情怀

 

    “家人,我在外面流浪了好久好久,我迷路了,我不知道怎么样找到回家的路……”最近,一部由自媒体博主拍摄的《逃出大英博物馆》短视频剧火爆全网。化作人形、从大英博物馆出逃的一盏中国玉壶,遇上身在英国的中国记者张永安,一段奇幻的故事就此展开。9月5日,该剧迎来大结局。小玉壶期待日后“风风光光、堂堂正正地回家”,令无数网友泪目,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没有一个中国人,能笑着从大英博物馆里走出来”。

    简单的剧情  照样震撼人心

    今年初,大英博物馆曝出文物失窃事件,一名网友自制短视频,提出了《逃出大英博物馆》的创意想法:“让流落在异国他乡的文物‘回家’,以它们的视角展现出我们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刷到短视频的博主“煎饼果仔”在评论区留下两个字:“等我。”网友们原以为这只是一句玩笑话,没想到一群热血年轻人一拍即合,花费大量时间查阅资料、磨合脚本,并远赴英国拍摄,半年后相关作品终于与观众见面。

    《逃出大英博物馆》的剧情并不复杂,三集即完结,总时长不到20分钟。在剧中,一开始张永安并不相信这个脏兮兮的小姑娘,是传言被盗的玉壶所化,随着剧情发展,他渐渐相信缠着自己说要回国的女孩,真的是大英博物馆中所藏文物“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而传言被盗的玉壶,居然是自己逃出来的。在张永安帮助下,小玉壶回到了故土,游历了国内许多地方。在短剧的结尾,小玉壶却拜别张永安,重回大英博物馆,因为“中国人不做那种偷鸡摸狗的事,总有一天,会风风光光、堂堂正正地回家”。

    小玉壶如此思乡,为什么又选择回去?原来,小玉壶“回家”,只是为了带着“爷爷、奶奶、伯伯、阿姨、哥哥、姐姐”们的信件回国寻“亲”,传递“亲人”们的思念与呼唤。她的小包袱里,有笛师陶俑阿姨写给琴师陶俑伯伯的信,相邀奏完一曲《长歌行》;有唐小马写给唐大马的信,传递“一眨眼我们已经一百六十三年没有见面”的思念;有朝冠耳炉如雷震耳的话:“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应自强不息。夫爱国之士,不惧九重之渊”……跨越千百年的文物对话,震撼着每一位观众的心。

    一位专家评价说,这群年轻人投入半年时间,没有商业利益、没有巨额投资,只为拍摄一部在网上可以免费观看的小短剧,在“不少流量总为利益谋”的当下,如此热忱,显得格外动人。

   不只是故事  更是文化共鸣

    《逃出大英博物馆》以艺术手法呈现出流落海外文物的处境,以拟人化手法让一件文物如同一个活生生的人,具有人的灵魂和喜悲,传递出文物的思乡之情,同时将国人深切的民族情感凝聚于此。它让观众感动的不只是情节,还有满满的细节、满满的用心,从妆造、台词、画面等,我们看到的是优秀自媒体创作者的情怀浓厚与心血凝结。

    一位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的观众表示,《逃出大英博物馆》女主角小玉壶的妆造给她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她的服装造型贴合了“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的整体气质,流畅舒展,温润有灵气,碧绿色渐变的汉服加上玉钗的点缀,以及出场时脸上的污迹和蓬乱的头发,也使得角色更加生动立体。

    这部短剧播出后,网友们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掀起一场“文物仿妆”的时尚风潮。许多美妆博主甚至普通网友,都纷纷开始化身“小青花瓷”“小唐三彩”“小莲花盏”,用国风国色,展现出中国古代文物的高雅审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细节上,最初登场时的小玉壶脸上脏兮兮的,是因为在大英博物馆中,许多中国文物都没有得到良好的保存,甚至没有玻璃罩保护,可以被人随意触摸,导致脏污、损坏;小玉壶之所以念叨男主的名字“永安”,是因为大英博物馆的那件宋代磁州窑瓷枕上所写的正是“家国永安”;小玉壶在超市里疯狂“采购”茶叶的场景,让人想到古代中国商人运输瓷器时,用茶叶塞满檀木箱子以防震;最后一集里,“瑰葭”谐音“归家”,“下一站,瑰葭路”这句台词,也成为许多网友眼中最大的泪点……

    有媒体评论指出,这部短剧体现出对中国古典美学的遵循与追求,其画面结构、镜头语言,呈现出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

    话题在继续  期待国宝“回家”

    据报道,该剧主角“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并非古代文物,而是现代工艺品,出自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苏州玉雕省级非遗传承人俞挺之手。有网友质疑剧组没有认真研究藏品的历史背景。剧组为此回应,这样做是有意为之,小玉壶的来路和年代最清晰。雕刻者交给大英博物馆展览,是为证明中国的玉雕技艺并没有失传,推广中国文化。引用网友的话,她是“清清白白”的,记得回家的路。剧情中,小玉壶也曾说,她出逃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要带大英博物馆里的“爷爷、奶奶、伯伯、阿姨、哥哥、姐姐”回国。

    不少观众表示,小玉壶不是文物,并不影响这部作品表达它的主旨,它关注的是中国文物流失海外和文物“回家”的严肃话题。文物流失是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伤痛。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自鸦片战争至今,共有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海外,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数量就达100余万件。而大英博物馆内现有中国文物,囊括了新石器时代的石器、仰韶文化的彩陶、商周春秋战国的青铜器、唐宋三彩、珐琅器等几乎所有艺术类别,跨越了整个中国历史,件件都是绝世珍藏,有着极高的艺术、文化和历史价值,牵动着国人的情感记忆。更为严峻的是,它们面临着被遗失、损毁的风险。故互联网上有个说法,“没有一个中国人,可以笑着走出大英博物馆。”“煎饼果仔”在翻阅资料创作剧本时,就有一种无名的强烈情感堵住了他的咽喉。

    今年年初,大英博物馆曾曝出文物失窃事件,就在前不久,大英博物馆再次被曝出有约2000件馆藏珍品不翼而飞。这一背景让《逃出大英博物馆》的上线正逢其时。

    《逃出大英博物馆》已经剧终,但文物“瑰葭路”(归家路)还漫长,是一条涉及历史与现实、民族情感与国际关系等多重因素的波折道路。如何促成更多中国文物“回家”,成为网友最近热议的话题。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说过:“文物只有在原生地展示,才最有尊严。如果像孤魂野鬼一样流失海外,就没有尊严。”文物“回家”,需要更多国人为此不懈努力。 

    (综合自成都日报锦观新闻、《武汉晚报》 等)

    编后语

    有不少人认为,短视频几乎是快餐文化的代名词,“快餐终究是快餐,它做不到满汉全席的精致,成不了盛宴”。而《逃出大英博物馆》却颠覆了我们对短视频的固有印象,短视频也可以具有大情怀、大格局、大视野、大担当和大作为。

    短视频博主这个群体给人们的印象,也往往是急功近利的,要数量不要质量,更有一些博主为吸粉吸睛,不惜冲破道德底线,甚至违反法律法规,以造假摆拍骗流量,以炒作谣言、渲染社会矛盾、制造社会焦虑等方式引流,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而创作出《逃出大英博物馆》的年轻博主们,并非迎合热度、赚取流量而一时兴起地创作,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以“慢工出细活”的态度,打造出一部仅供人免费观看的精品,有专家评价,这部小短剧的形式创意和思想深度,不亚于一部大电影,实属难能可贵。可以说,该剧主创人员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深沉的文化自信以及浓厚的家国情怀。

    期待更多小短剧以新颖的内容表现与深切的价值表达,与时代同频共振,与观众共情共鸣。

 

当前:B2版(2023年09月12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