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兴文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为乡村振兴“赋能铸魂”
兴文县开展“德润童心 法伴成长”送法进校园活动
兴文县“科技惠农”志愿服务队志愿者查看作物生长情况
僰王山镇太安社区村“童伴妈妈”教孩子们使用电脑打字
在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的群山之间,总能看见兴文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我和村小有个约定”送法进校园志愿服务队志愿者彭永贵的身影。近年来,在践行与村小的“约定”中,彭永贵翻山越岭,走遍了兴文县的山山水水。在彭永贵的影响下,“我和村小有个约定”送法进校园志愿服务队伍逐渐壮大,60余名志愿者通过参与“拥抱金色童年 法律伴我成长”“把自己活成一束光 照亮孩子成长的路”等主题活动,有效解决法律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让“法”的种子在更多农村孩子心灵里发芽、开花、结果。
“我和村小有个约定”送法进校园志愿服务队走进乡村小学开展普法宣传志愿服务活动,正是兴文县在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过程中,以志愿服务助力乡村发展的生动实践。近年来,兴文县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依托1138支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7万余名志愿者,精准对接群众需求,以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科技惠农助力产业发展
“土壤肥力较弱,建议在种植中药材前利用有机肥改良土壤,增加土壤肥力……”眼下,正值秋收秋种的关键时期,9月5日上午9点,在兴文县五星镇同乐村祥瑞果蔬专业合作社的地里,兴文县“科技惠农”志愿服务队志愿者刘桂孙和队友在查看土壤情况、对土壤进行取样装袋后,对种植户黄泽先说。
黄泽先是同乐村有名的果蔬种植户,他前两天联系了兴文县“科技惠农”志愿服务队,希望志愿者帮忙查看一下土壤是否适宜种植中药材。听到志愿者从中药材的品种选择和增加土壤肥力两个方面给出了具体建议后,黄泽先连声感谢。
就在前不久,“科技惠农”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还到仙峰苗族乡新界村为种植户开展了甜柿种植管理技术指导。志愿者围绕种植户关心的“为什么树势茂盛却不结果”“应该怎样施肥”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讲解,并对甜柿后期的管理提出了统一优化品种、适时修枝整形、加强田间管理三点建议,帮助种植户解决了一直困扰他们的打药、施肥、疏果、修枝等技术障碍,增强了种植户的田间科学管理能力,助力种植户家庭增收致富。
兴文县“科技惠农”志愿服务队是兴文县农业农村局结合自身农业技术优势,于2021年7月组建的一支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队伍现有100余名志愿者,常年活跃在兴文县的田间地头,以技术培训、技术指导为载体,为农民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打通农技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产业兴,则乡村兴。两年多来,无论是仙峰苗族乡新界村甜柿种植园、大河苗族乡落白亮村稻虾基地,还是周家镇蚕业现代农业园区、五星镇同乐村进宝湾生态种植基地……兴文县12个乡镇都留下了“科技惠农”志愿者的身影。只要群众有需要,他们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下诊断、开药方”,让农业技术的成果在田间地头开花结果。
移风易俗涵育文明乡风
白墙青瓦的村居掩映在群山之间,阡陌纵横的道路串联起每家每户,移风易俗主题的苗族风情墙绘传递着文明乡风……走进兴文县大河苗族乡落白亮村,无论是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户户上墙的村规民约,还是民风淳朴的乡里乡亲,都让人感受到浓郁的文明乡风扑面而来。
据落白亮村党支部书记郑元满介绍,为推动移风易俗工作,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立了由村党支部书记任队长、党员代表为成员的移风易俗先锋队,由村组干部和群众代表组成的移风易俗宣传队,由村民兵组成的移风易俗巡逻队以及由乡贤组成的移风易俗劝导队。“我们充分发挥‘四支队伍’的作用,有效做活了移风易俗,育实了文明乡风,群众精神面貌向上向好。”郑元满说,20余名志愿者带领党员群众摒弃大操大办、低俗陋习等行为,提升移风易俗的意识,践行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今年60岁的乡贤郑廷刚是落白亮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移风易俗劝导队成员,前不久,听说2组村民郑华均的女儿考上了大学,准备办升学宴庆祝一番,他立即来到郑华均家,向其宣传村规民约和《大河苗族乡关于整治乱办、滥办宴席的通告》。在郑廷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耐心劝说下,郑华均取消了这场违规操办的升学宴。
遏制大操大办,倡导文明乡风。为深入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尚,去年5月,距离落白亮村30公里左右的大坝苗族乡四龙社区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织品行好、有声望、有能力、有影响力的贤达人士组建了“新乡贤”队伍,为乡村振兴注入文明力量。“新乡贤们充分发挥亲缘、人缘、地缘优势,志愿当好乡风文明的倡导人、咨政建言的智囊团、公益事业的慈善家。”据四龙社区村综合专干周云生介绍,目前全村有50余名新乡贤,是教化乡里、涵育乡风的重要力量。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是关键。近年来,兴文县始终高度重视移风易俗工作,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强化宣传引导,有效引导群众改变人情攀比、大操大办宴席等陈规陋习,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让乡村焕发出文明新气象。
“童伴妈妈”守护乡村未来
8月31日下午2点,兴文县僰王山镇太安社区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一楼的童伴之家内传出阵阵悦耳的歌声,20余名留守儿童在“童伴妈妈”陶小梅的引导下,正用苗语在歌唱《我和我的祖国》。
太安社区村是一座藏在竹海深处的苗族村落,由于山高路远,产业单一,外出务工成了大多数家庭和村民的选择,全村留守儿童有40余人。长久与父母分离,隔代教育的局限,让村里留守儿童的教育成为全村的一块心病。
为了给孩子们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2018年,太安社区村向共青团兴文县委申请创办了“童伴之家”。陶小梅的妈妈熊妈妈成为村里第一位“童伴妈妈”,返乡创业的陶小梅在帮助妈妈出谋划策、照顾小朋友、走访留守儿童的过程中,慢慢坚定了“女承母业”成为一名“童伴妈妈”的决心。
“对我来说,‘童伴妈妈’不仅是称呼,更是爱与责任。”自2019年10月担任太安社区村“童伴妈妈”以来,陶小梅在组织留守儿童开展课业辅导、亲情陪伴、心理疏导、兴趣拓展等志愿活动的同时,还建立了家长微信群,定期将孩子们的情况反馈给家长或监护人,叮嘱他们多和孩子沟通交流。
几年来,陶小梅与太安社区村的孩子们之间情谊渐深,她称孩子们“宝贝”,孩子们也亲切地叫她“妈妈”。
和陶小梅一样,落白亮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志愿者侯艳也是一名“童伴妈妈”,带着村里的50余名留守儿童学画画、做手工、打牛皮鼓成为她的日常。侯艳告诉记者,作为一名“童伴妈妈”,她希望能带给孩子们更多陪伴和关爱,给他们留下一个美好开心的童年。
在兴文县,还有很多“童伴妈妈”,她们带着妈妈般的温柔,投身于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关心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切实解决好外出务工人员后顾之忧。她们是共青团兴文县委大力实施的“童伴计划”项目的志愿者;她们在日常和寒暑假对留守儿童、重点青少年群体开展日常陪护、走访慰问等服务;她们既是乡村留守儿童的“童伴妈妈”,也是守护乡村未来的志愿者,在她们的悉心呵护和真情陪伴下,兴文的1400余名留守儿童正沐浴着阳光茁壮成长。
绵延起伏的山,潺潺流动的水,随风摇曳的竹……离开兴文县时,深浅不一的绿从车窗外掠过,目光所及之处,那蓬勃开展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正为乡村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兴文县将全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工作,为乡村振兴‘赋能铸魂’,让文明乡风劲吹希望田野。”兴文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文明办主任金萍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