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在推动乡村振兴工作中,注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定期组织开展那达慕大会、茶卡马文化艺术节、柯柯镇花儿会等传统民俗活动,引导全县人民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培根铸魂,受到各族干部群众和广大游客的一致好评。
党建引领助推乡村振兴
行走在乌兰县柯柯镇南沙沟村的乡野田间,一辆辆拖拉机、旋耕机、施肥机、播种机在阳光的照射下,活跃在田间地头“大显身手”,让秋收生产越来越有“科技范儿”。
在南沙沟村党群服务楼农机服务队,处处欢声笑语,满面笑容的群众正欢聚一堂,有序签名领取集体经济分红,好不热闹。
“手中无米,叫鸡不理”,曾经是南沙沟村的真实写照。为了改变这种现象,南沙沟村党支部以“党支部领办+农机服务+订单作业”实现农机效益增值,通过推行订单式、托管式、承包式等多种服务形式,满足广大农户的生产需要和个性化需求,逐步形成更加紧密的市场化合作机制,实现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效益最大化。
移风易俗倡导乡村文明新风尚
地处乌兰县希里沟镇县城以南的西庄村,如今绿遍田野、泉水潺潺、游客如织,群众脸上喜、心中乐,幸福感满满,西庄村连续多次被评为“全国文明村”。
西庄村党支部书记从手机中翻出了村庄改造前的样貌:2005年以前,这里的乡间小道一下雨就泥泞不堪,村民的住房大多也是土坯房。2005年起,西庄村开始实施“变形计划”,种绿植、建广场、安路灯、搞旅游……如今,度假休闲园、自驾游营地、民宿旅游接待中心一应俱全。
在西庄村,村民自发参与乡村治理,“一约四会”齐发力,用移风易俗浸润民心,及时修订村规民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移风易俗、环境卫生等内容融入村规民约。同时,建立健全“四会”,依托道德评议会开展“五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系列评选活动,以先进典型引领民风向善向好,积极发挥红白理事会作用,对村中的红白喜事进行登记和指导,教育村民群众在婚丧嫁娶中破除陋习,反对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倡导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的理念,助推移风易俗树新风。2022年,西庄村村规民约被评选为省级优秀村规民约,编入《全省优秀村规民约汇编》。
如今,西庄村像一块磁铁,吸引着很多年轻人返乡创业,老村庄迸发出新活力。
产业兴旺带动百姓增收致富
前不久,笔者走进希里沟镇河东村,湛蓝的天空下,村居小巷整洁明亮,白墙红瓦整齐划一,房前屋后绿植点缀,太阳能路灯一字排开,一幅幅美丽乡村新景象展现在眼前。
10年前,距乌兰县城仅5公里的希里沟镇河东村泉水湾,因乌拉斯塔山地下泉水喷涌而出形成的一湾清水而得名。但因流动的沙丘不断侵蚀农田、城镇、水域和道路,长期影响着群众的生产生活,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
河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马元亲眼见证了河东村的变化。在他小时候,父辈们就开始在沙梁上种树,两代人植绿家园的梦想从来没有中断过。
经过河东村村民坚持不懈的努力,泉水湾实施工程固沙233公顷、防风固沙林300公顷,植被覆盖率从治理前的11%提高到36%,全年扬沙、浮尘、沙尘暴的总天数大大减少,全村的生活用水、牲畜饮水、农田灌溉用水等问题也得到改善。河东村全村耕地面积160公顷,草场面积约0.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29%,先后被评为国家森林乡村、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百乡千村示范村及省级卫生村。
马元发挥产业能人引领带动效应,靠发展拉面经济持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他说:“2007年开始,我和亲戚陆续在全国各地开了多家拉面馆,带动河东村36户98人从事拉面经济和餐饮行业。”2019年,马元回到河东村,依靠良好的生态环境,带领村民吃上“生态饭”,在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同时,也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
如今的乌兰县,处处彰显着文明、奋进和变化,乡村治理展现出一派新气象,助力乡村振兴工作也是硕果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