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市荣昌区志愿服务领域,提起廖丹秋,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2013年,廖丹秋与志愿服务结缘,后来又组建棠城爱心志愿者服务队,成立重庆市荣昌区棠城爱心志愿者协会,带头扶危济困、助残扶弱,为他人送去温暖和希望。
近年来,廖丹秋先后获得“全国助残先进个人”“重庆好人”“全国最美家庭”等荣誉。今年7月,2022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名单发布,廖丹秋获评“最美志愿者”。
从一个人发展到一个协会
2013年以前,廖丹秋的家庭遭遇多次变故。好心人的帮助让她感受到温暖并重拾对生活的希望。正因如此,廖丹秋觉得,自己有义务将亲身感受到的温暖分享、传递给需要帮助的人。她开始利用闲暇时间去敬老院探望老人,给他们剪指甲,陪他们聊天。每年春节前,廖丹秋还会购买鲜鱼、猪肉以及生活用品送到敬老院,和老人们一起包饺子迎接新年。
每次去敬老院探望老人,看到老人们脸上温暖的笑容,廖丹秋的心里总是暖暖的。后来她不再局限于探望老人,还积极参与关爱儿童、环境治理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廖丹秋结识了众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组建了棠城爱心志愿者服务队。
在廖丹秋的带领下,棠城爱心志愿者服务队活跃在志愿服务一线,将温暖送到需要帮扶的群众身边:他们配合相关部门开展帮扶行动,并呼吁爱心人士为生活困难的残疾人捐赠生活用品;为帮助地震灾区群众,廖丹秋带领志愿者开展赈灾义演,并带头捐款;在城区的大街小巷,廖丹秋和其他志愿者开展文明宣传、交通引导等系列志愿服务……2014年8月,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棠城爱心志愿者服务队“升级”成重庆市荣昌区棠城爱心志愿者协会,廖丹秋担任协会会长,带领更多人一起做志愿服务。
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在做公益、献爱心的过程中,廖丹秋尤为关注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有时候去敬老院,或者特殊教育学校,会遇到智力障碍者、听障人士等。我觉得他们更需要大家的关爱。”廖丹秋认为,针对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的志愿服务,重点在于关注他们的生活状况,解决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这样可以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怀,从而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
90岁的张先富就是在廖丹秋和协会志愿者的帮助中收获了温暖。几年前,廖丹秋带领志愿者在荣昌区万灵敬老院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时,注意到因白内障导致双目失明的张先富。“因为双目失明,张先富行动不便,大多数时候坐在房间里,不外出。”廖丹秋向敬老院负责人详细了解情况后,决定帮帮张先富,不仅每周带领志愿者看望张先富,给他理发、洗澡、刮胡子,还给他讲笑话、陪他聊天。一段时间下来,张先富脸上的笑容变多了,也愿意在志愿者的陪伴下出门散步。为解决张先富双目失明的问题,廖丹秋四处奔波寻找到了合适的眼科医院。后来,张先富做了手术,得以重见光明。
在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志愿服务时,廖丹秋遇到最多的是听障儿童。“我一有时间就会去看望听障儿童,跟他们一起做游戏。”为了更好地融入听障儿童的世界,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廖丹秋还自学了简单的手语。如今,关爱听障儿童早已成为她生活中的日常。
期望志愿精神薪火相传
2016年,廖丹秋又把目光投向社区留守儿童。“我们在部分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时,了解到不少父母长期不在孩子身边,这些孩子非常需要倾诉和关爱。”通过调研,廖丹秋牵头在留守儿童多、情况错综复杂的荣昌区昌州街道宝城寺社区开办了社区儿童服务站。
辅导孩子们做作业、陪孩子们做游戏……廖丹秋像陪伴自己的孩子一样陪伴和关心着社区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甚至比陪我自己孩子的时间更长。”同时,她还努力学习心理学和社工知识,“当孩子们遇到挫折和困难时,我想用专业的知识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让他们感受到更多的关怀和爱,提升他们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这些年,廖丹秋还经常组织协会志愿者进小区、进学校、进农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宣讲的形式,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各项惠民政策、网络安全、预防电信诈骗等内容讲解给群众听。
受廖丹秋的影响,她的爱人和儿子也成为了志愿者,参与环境保护、文明劝导、关爱留守儿童等志愿服务。“只要我们三个人都有时间,就会一起做公益,把爱心传递出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廖丹秋说。
如今,廖丹秋把志愿服务当成一种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把志愿精神当成一种工作态度、价值追求。廖丹秋说,未来,她最大的期望就是让志愿精神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