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代言人”
◎ 吴春富

 

    在安徽桐城市的孔城老街,时常能见到一个个子不高,头发半白的老先生声情并茂地给游客讲解。游客听得津津有味,赞叹这位老先生博学,讲解得地道。

    “这老街有多老?”游客好奇询问。

    老先生引经据典娓娓道来:“清朝学者徐璈著的《桐旧集·孔城》里这样描述:‘人烟开小聚,传说吕蒙城。’三国时吴国大将吕蒙在多处筑城,传说其中就在我们这孔城河边筑城,名曰吕蒙城,城中即街,名曰孔城老街。孔城老街打吕蒙那时候算起,至今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

    “这老街历史还真悠久!”游客叹曰。

    “近悦远来高朋满座,湖光山色过客登楼。”游客驻足满江村茶楼前,对茶楼这副对联感兴趣,却不知道对联的由来。这时候,假如老先生在场,茶楼创办的历史、茶楼曾经的繁盛以及茶楼具有化解邻里纠纷的功能,这些老先生都会一五一十地道来,游客听得兴趣盎然。

    老先生讲解得专业,有味道,多数游客误以为老先生是专职讲解员,其实错了,老先生只是老街上的一名义务讲解员,也就是志愿者(讲解员)。老先生老家就在老街的后面,他通晓老街历史,热爱老街,只要有闲暇,都会来老街当志愿讲解员。他在讲解时,把对老街的每栋老宅、每个老店铺,甚至每条麻石的情感都融进讲解中,因而游客不仅获得了对于某栋老宅或者某个老店铺的了解,而且引发了对老街老宅这类不可移动文物的亲近情感。

    “老先生一肚子货!”游客赞道。

    “这主要是老街底蕴深厚!”老先生谦逊地说。熟悉老先生的人都知道,老先生“一肚子货”,一方面源于他出生于老街周边,对于老街熟悉;另一方面源于老先生对老街历史的深度挖掘。老街的古建筑特色、老街的古商业特色、老街的儒家书院文化与桐城派文化融合的文化特色以及宗教特色,这些都沉积于老先生的心底,流淌于老先生的口头,见诸老先生的笔端。十余年来,老先生在全国多种报刊发表有关老街历史的文章三十余篇。

    尽管游客盛赞老先生“一肚子货”,但老先生明白,相较于老街丰厚的文化底蕴,自己肚子里的那点货微不足道,自己对孔城老街的认识、对全国老街的了解止于皮毛。现在很多景区的讲解夸大其词,而老先生的讲解总秉持客观的态度。孔城老街全长二点二公里、古有七巷十三弄,网上评论说,是华东地区最长、体量最大的老街,而老先生在讲解时,客观地介绍:孔城老街是华东地区较长、体量较大的老街。老先生的如实介绍赢得游客的赞许,有一位游客写博文夸赞老先生,说老先生讲解严谨、诚实,体现了他做人的严谨、诚实。

    老先生喜欢给驻足的游客讲解。驻足凝神说明游客感兴趣,这时候他会毛遂自荐给游客讲解,他像说书的先生一样有滋有味地讲人物故事,游客听得十分过瘾。

    老先生更喜爱给老年游客讲解。老年游客因为年纪的原因,大多对老物件有一种特殊的情感,这老物件自然也包括老街。老先生会一路陪同着老年游客,从郑家大屋、蒋家大屋、桐乡书院、小英王府、姚家大屋一直讲解到刚复原的二十世纪曾十分红火的电影院、照相馆与供销社……

    老先生最喜爱给到访老街的学者、教授讲解了。因为给学者、教授讲解的过程也是不断学习、增长见识的过程。

    譬如,孔城老街有“一甲”到“十甲”的称谓,也就是说,孔城老街残存着“保甲”文化的痕迹。以往老先生在讲解景区入口门楼上的“甲”字时,只讲解到“保甲”文化这一层意思。前不久,他在陪同一位饱学的记者时,这位记者旁征博引,提出孔城老街的“甲”除了具有“保甲”的意思,还具有“兵甲”“科甲”“田甲”的意思。记者对于“甲”的见解,长了老先生的见识,之后老先生关于老街“甲”的讲解更为丰富,也更为精彩。

    老先生在老街讲解的次数多了,熟悉他的人自然也就多了起来。有的人见到他,亲切地称呼他是老街“代言人”。

    他笑笑。为了宣传推介老街,让具有年代感的老街走进更多人的视野,让历史文化历久弥香,他乐于接受这样的称谓。

 

当前:B3版(2023年10月12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