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走中唱响最美的青春乐章
——记“最佳志愿服务组织”兰州大学文化行者团队
◎ 本报记者 漆世平

 

    14年时间,开展调查研究课题128项,完成实施志愿服务项目301个,活动区域覆盖18个省、92个社区……这组详实的数据记录了兰州大学文化行者团队用行动书写的青春故事。

    成立于2009年4月的兰州大学文化行者团队,是以推动青年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志愿服务为宗旨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支持青年志愿者通过田野调查、社会实践、教育推广、公益服务等形式,投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工作。14年来,5379名青年志愿者深入西部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陲城乡,用微火星光点亮世界,用实际行动诠释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团队项目创意和成果荣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等46项奖项。今年7月,在2022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宣传推选活动中,兰州大学文化行者团队荣获“最佳志愿服务组织”。

    发起:从星星点点汇聚成炬

    每到新生入学的日子,在兰州大学各具特色的社团里,总有一群身穿民族服饰招新的“学长学姐”,他们便是兰州大学文化行者团队的青年志愿者。“我们通过招新,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进来,用热爱与坚持共同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兰州大学文化行者团队现任负责人张涵喻对记者说道。

    说起文化行者,不得不提到文化行者团队的创始人、兰州大学2005级经济学基地班、2009级区域经济学研究生王龙魁。2007年,王龙魁和暑期实践团队的伙伴们在山西老家的黄河畔看大戏,闲聊中感慨家乡的“山曲”濒危,由此他萌生了一颗保护文化遗产的种子。

    2008年,依托兰州大学的创新创业项目,王龙魁等人开始了关于文化多样性保护的调研。2009年,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投来橄榄枝,成立了兰州大学大学生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后更名为文化行者团队),《兰州鼓子传承艺人支持计划》成为文化行者团队第一个成功申请到基金的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那年暑假,100多名青年志愿者怀着“尽最大努力抢救艺人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像绘制地图一样精确地记录,让后人们对此有迹可循”的信念,为兰州鼓子艺人逐一制作了档案,保留了大量宝贵的曲谱、曲词。

    紧随其后,依托文化行者团队,魏银丽带队开展“永登高跷调研项目”,赵文明带队调研“敦煌曲子戏留存状况和保护政策”,马祯带队开展“裕固族非遗调研项目”……就这样,文化行者从一个或几个人星星点点的号召,逐渐汇聚成炬。他们在实践中,行走于文化之间,在西部文化版图上,挥洒着青春力量。

    延伸: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在最初的调研中,文化行者团队发现不少非遗文化正在经受濒临灭绝的危机,“要为非遗做点什么”的使命感愈发强烈。

    2010年,文化行者团队决定开展进一步行动,从开展文化多样性保护调研,延伸到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他们开始结合当地的民风民俗,做一些少数民族语言的教学以及民族技艺的传承等,希望激活少数民族妇女、儿童参与民族文化传承、生活福利改善的动力。

    在这一年暑假,作为兰州大学文化行者团队的负责人之一,裕固族大学生安妮将目光投向本民族的聚居地——甘肃省张掖市肃南县,当时裕固族文字已经失传,语言虽然保留,年轻人中会说的却越来越少。

    安妮和团队小伙伴组建起裕固族童声合唱团,用音乐架起文化传承的桥梁。起初,由于不懂裕固族的语言,安妮翻译不了原生态的民歌和童谣,合唱团的工作困难重重。在文化行者团队的反复尝试下,他们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终于,在暑假时,合唱团的裕固族儿童以舞台剧的形式进行了汇报演出,350名裕固族群众齐聚一堂观看了表演。

    自此以后,每年暑假,肃南县都会迎来一批特殊的客人——“寻找安妮”项目的文化行者团队志愿者。他们不仅开设音乐课程,教儿童唱裕固族民歌,还组建了舞台剧表演团队……在他们的努力下,裕固族语言和民族文化教育得到持续扩展。

    “当初给项目起‘寻找安妮’这个名字,就是希望能有更多人像安妮一样去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张涵喻介绍道,“寻找安妮”是文化行者团队做得比较久的一个志愿服务项目,像这样的志愿服务项目,文化行者团队迄今已累计完成301个,形成了“寻找安妮”“母亲的艺术”“馆语计划”等一批品牌公益项目。

    在参与志愿服务项目的过程中,文化行者团队帮白马藏族妇女发展“民族文化旅舍”,在莫高窟为高峰期游览日提供秩序维护、义务讲解、游客互动等志愿服务,把中西部地区长期处于“无人问津”状态的博物馆,打造成拥有无限未来的儿童教育服务文化乐园。文化行者团队还走进酒泉、武威、平凉、陇南等地,遇见村落、草场和大漠落日,遇见千年口传心授的民族史诗,遇见老阿妈念念不忘的遥远故事,遇见童话里闪烁的孩子们的纯真,还遇见学会了写自己及家人名字的少数民族妇女……在这些“遇见”里,文化行者团队唱响了最动听的青春乐章。

    未来:希望更多青年志愿者加入

    青春当有志,有志在四方。14年来,文化行者团队秉承互动、平等、理解的信念,走过18个省,参与的人数越来越多,项目实施的区域越来越广。值得关注的是,参与项目的每个人都收获满满。

    裕固族童声合唱团里,12岁的铁翼从调皮捣蛋的“孩子王”,变成了“小大人”,每节课都会帮志愿者维持课堂纪律。在接受采访时,他表示,要把裕固话一代一代传下去。

    在陇南文县白马村寨,看到村民把用完的纸杯扔到河里,文化行者团队志愿者便给他们讲述与河流相关的民族故事,普及环保的重要性。一段时间后,志愿者发现,村边的河流里没有了生活垃圾。

    更可喜的是,在文化行者团队的努力下,全民参与文化保护慢慢成为一种共识。以肃南县为例,2015年,肃南县就公开招聘了5名裕固族语言文化专职教师,越来越多的学者、非遗传承人、青年志愿者参与进来,肩负起裕固族语言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保存、传承和创新的历史使命。

    如今,文化行者团队已走出兰州大学校园,活动区域覆盖18个省、92个社区,内容涵盖文化、教育、扶贫、环保等领域。

    14年来,在与各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基层教师的沟通过程中,文化行者团队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有一次,“馆语计划”项目的文化行者团队志愿者按照规定时间到达西部某县博物馆后,对方却反悔了,他们只能每天早上一开馆就守在门口向工作人员说明自己的来意,说明项目的意义、模式及成功案例,用真诚与坚持打动博物馆,让项目得以继续;还有一次,“寻找安妮”项目没有学校对接,志愿者只能挨家挨户去走访召集学生参与活动……

    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文化行者团队也发现志愿者本身的知识体系是不完整的,基于此,他们针对性地发起了培训计划,通过学习,志愿者们认识到可以做什么以及怎么做。

    “文化行者团队一直以来始终秉持两个词,一个是‘相信’,另一个是‘硬做’。”张涵喻这样总结文化行者团队走过的十四载春秋,她希望吸引更多青年志愿者加入团队,未来的团队能更专业,活动能做得更精细。

当前:1版(2023年10月16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