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路径探索
◎ 吴玲玲

 

    文化自信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和自觉,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本土文化独特性及其价值的重要支撑。高校思政课程是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思政课程中融入文化自信能够提高学生思想觉悟与政治觉悟,帮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一,强化文化认同感。青年人才作为新时代接班人,应当肩负起职责使命,建立良好的文化自信与认同感,为建设文化强国出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传承与国际化传播作出贡献。高校思政课程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可以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研究本土文化的历史发展、特点、蕴含的价值观等,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信。例如,教师在思政课堂中详细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重要代表人物和经典著作,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的文化身份,增强文化认同感。第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思政课程中融入文化自信,能够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首先,在思政课程中传承国学经典,能够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古代经典文献,讲述这些经典中蕴含的价值观念及其对于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贡献,激励学生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次,思政课程通过对现代文化实践的引导和启发,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教师可以结合当代社会实际,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与发展。例如,教师可以在思政课堂中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方式,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运用等,引导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思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

    融入文化自信是高校思政课程发展的重要方向。新时代,推动高校思政课程与文化自信理念的融合发展,需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深入挖掘不同类型与特点的文化资源,并运用思政相关知识加以阐释分析,提炼教育元素,使其渗透到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更好发挥人格塑造、道德熏陶作用。

    首先,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依托思政课程培育文化自信,需要加强对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整合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并有机融入思政课程,以强化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使其热爱并自觉传播中华文化。比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通过讲解中国近代革命、建设发展历程,向学生深入讲解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等伟大精神的深刻内涵,使其充分感受红色文化的价值意蕴,厚植爱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文化自信;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生动阐述诗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豪放派诗人辛弃疾深厚的爱国情感等,引导学生感受文学的美妙并产生情感共鸣,达到价值塑造与文化熏陶双重效果。

    其次,借助新媒体技术,发挥思政课程的文化自信培育功能。教师需要应用新媒体技术手段,创新教学内容呈现形式,将晦涩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图片、视频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通过建设与思政课程相关的手机应用、在线课程平台等,以便学生通过智能手机或电脑获取相关文化资源,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自主学习;利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让学生线上参观古代建筑、名胜古迹等,更加直观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风貌和魅力,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沉淀和艺术表现,增强文化自信;教师通过微信、学习通等平台布置学习任务,鼓励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展示学习成果。

    最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在高校思政课程中的融入不能局限于理论课堂,还要重视校园文化环境的创设,潜移默化地滋养学生的文化价值观,使其逐步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突出优势,建立良好的文化认同感与文化自信。比如在校园中树立民族英雄塑像、张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名言警句,举办经典朗诵等活动,营造浓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氛围,逐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意识与爱国主义情怀,提升思政育人实效。此外,还可以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总之,高校应以文化自信培育为目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思政课程中。

    (作者系河南科技学院讲师;本文系2023年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虚拟仿真技术下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课实践教学融合路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当前:B2版(2023年10月1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