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青神县:谱写乡村振兴美丽图景
◎ 本报记者 袁矛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近年来,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推进“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的引领下,采取政策扶持、典型示范、技术推广等方式,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促发展,全面推动乡村文化建设、环境治理、产业发展,奋力谱写乡村振兴美丽图景。

    文化赋能让乡村焕发新气象

    走进青神县青竹街道程家嘴村,一步一景,街道旁的房屋墙壁上,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墙画将三苏家风故事画卷徐徐展开。

    程家嘴村是苏东坡的母亲程夫人的故乡。苏氏一门三进士,程夫人功不可没。司马光在《苏主簿夫人墓志铭》中评价她“贫不以污其夫之名,富不以为其子之累;知力学可以显其门,而直道可以荣于世。勉夫教子,底于光大”。

    “我们村里共有27幅主题墙绘,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苏母文化,我们把苏母勤俭持家、相夫教子、尊老爱幼的故事,以墙体绘画的形式展示出来。”程家嘴村党委书记邓玉波介绍,亮眼的人文景观是凝聚人心的纽带,让群众享有更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文化振兴在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之时,也让乡村文化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形成保护和传承的良性循环。

    近日,在青神县高台镇杨店村,一处正在进行改造的旧屋格外引人注意。“我们希望以文化振兴赋能乡村振兴,重塑现代乡村文化空间,着重加强村落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保护性利用,并依托乡村文化禀赋,整合乡村文化资源,打造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我们总共有三期改造,目前正在进行第一期改造,大约有120亩土地和几间村屋。”亿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邓永康介绍着旧屋改造的用途和进一步规划,他告诉记者,这里还将设置培训班、艺术聚会等定期活动,将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和乡村振兴知识传播给更多人。

    让家乡变得更加美丽富饶是邓永康从小的梦想。“当年有个邻居反问我,这一亩三分地能怎么变?就算是种金子,也长不出来。从那时起我就想,总有一天,我会找到一个方法来改变这里。”邓永康坚定地说,“现在,我眼前的这条路变得清晰了。我将努力发挥所长,为家乡发展添砖加瓦。”

    绿色开发让绿意成为乡村发展底色

    青神是中国竹编艺术之乡,青神竹编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古至今,刚直劲节的竹,一直联通着青神的文化脉络。近年来,青神秉承绿色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将竹林风景线建设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按照“竹+1+N”的理念,建成竹里桃花、竹里海棠、竹里梅花、竹林湿地等竹林公园10个,绿廊面积达8.1平方公里。

    与此同时,青神坚持竹林环绕、绿道互联,打造以岷江、思蒙河为骨架,岷东大道、眉青快速通道等交通线为支撑的沿江沿路竹林风景线150公里,并在2020年成为全省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现场参观点。

    青神持续以竹林提升生态环境,实施“年万亩”栽竹计划,建成现代竹林示范基地4个,省级竹林小镇2个,省级竹林人家1个,省级翠竹长廊2条,竹林面积达2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8.23%,年实现固碳6.8万吨。

    “青神县科学合理利用竹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竹产业,在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三个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为保障生态环境安全、推动地方经济增长、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建设美丽乡村风景线作出了积极贡献。”青神县竹编产业园区管委会产业发展部部长宋焰红说。

    与绿色开发竹产业相映成趣的是,有着“环境指示灯”之称的生物小精灵——萤火虫,也是青神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新晋“网红代言人”。

    青神县生态禀赋良好,是第五批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近年来,青神县以林长制为抓手,持续大力改善生态环境,做好萤火虫保护文章。为加强对萤火虫及其栖息地的保护,青神在三级林长责任体系基础上,探索建立村级“一长四员”(即林长+监管员+护林员+护萤员+监测员)网格化管理体系,精细化监测生态环境和萤火虫动向。良好的生态滋养了全国规模大、种类多的萤火虫栖息群,现在全县萤火虫栖息群数量达51个。

    “现在不仅是我们的人居环境向着生态宜居改善,经济效益也在持续增加。”青神县林业和园林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依托萤火虫旅游资源,今年观萤季共接待游客11.1万人次,旅游经济收入超1000万元。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从苏母文化到竹编文化,从竹林风景线到萤火虫生态区,“特色品牌”成为青神的一张闪亮名片,提升了青神的知名度、影响力,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幸福乡村跃然眼前。

当前:A1版(2023年10月24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