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当“素读”
◎ 钱续坤

 

    “天下无书则已,有则必当读;宴中无酒则罢,有则必当饮。”无论何时何地,这种生活态度都令我心驰神往;只不过,饮酒应浅尝辄止,读书当细嚼慢咽。尽管这种饮酒方式和读书方法不是我的独创,但一如既往地坚持下来,依然起到了吹糠见米的功效,我由衷地感叹古人的概括经典至极:“经书为稻粱,史书为肴馔,诸子百家为醯醢。”

    读书的方法举不胜举,精读、研读、诵读、闲读等,各有各的妙处,各有各的情趣;于我而言,最喜欢的还是“素读”。何谓“素读”?简而言之就是朴素地读,作家阿城将其解释为“不带你的意见去读”。事实上,“素读”是中国古代就有的一种读书方法,指的是读书之人完全按照作者的思路来,先把作者的思想吃透,无须凭借方法训练和学理分析,直接与书素面相见,通过自己的最初认知、一知半解甚至不知所云,从中得到所思所感所叹所悟;尤其是古代的私塾教学,都是以“素读”启蒙。因此,“素读”好比是品功夫茶,在悠悠的咂舌中,在绵绵的回味里,体会个中意境和韵致。

    现实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拿到一本崭新的书后,先看名家序言、作者简介,还有别人对此书此人的评说论述,从而使自己读书时容易理解,加深印象。岂不知,这种读书方法容易使别人的看法和思想先入为主,影响自己阅读时的感觉和思维,如同被别人引着在走过的小径上又走了一趟,很难在高兴时读出一种澄明,在烦恼时读出一种旷达,在寂寞时读出一种安恬,在失落时读出一种幽静,在忙碌时读出一种睿智,在痛苦时读出一种豪放,在尴尬时读出一种仁厚,在困扰时读出一种从容。

    因为职业的关系,1998年之后我基本依赖于电脑工作,浸淫日深,写作变成了敲键,再往后,阅读变成了“网读”。“网读”在浏览速度和信息量以及吸引眼球等方面,要胜出传统读书方式许多倍,然而虽快速却无快感,经眼的文字如同过眼的烟云,很难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更谈不上发表自己的一孔之见了。到这时,我才真正发现,原来“素读”与凿壁偷光、牛角挂书、囊萤映雪、悬梁刺股、追月之读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于是喜欢夜读的我,又开始斜靠床头,取一个舒适的姿势,细品几句隽语,慵读几页小书。书是随手抽的,有时甚至就放在枕下,不必特意从书架上查取,也不必像平时那样为某一主旨苦思冥想,为某一内容搜肠刮肚,或者为某一疑难寝食不安。现在只需用被子掩住半个身子,就着明亮的灯光,用心灵感应情节的跌宕,用阅历悟解人生的哲思。我可以把书随意地打开,没有目的地浏览;可以接着昨天的小说,一口气读上四五十页;亦可以品读几篇精美的散文,获得一份安然的心境,直至心灵像杯子里的茶叶一般,丝丝缕缕都舒展开来——“素读”的感觉真好!

    精读需要突出重点,研读强调专心致志,诵读讲究声情并茂,闲读只需信手拈来,这些都是读书人所推崇的方式,而于我看来,“素读”也有其精妙之处,能让人“读懂文本、读懂作者、读出自我、读出社会”,能达到如此效果,这样的阅读难道没有意义吗?

    还当“素读”!我想以此与诸君共勉。

 

当前:4版(2023年10月27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