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青海玛多县生态建设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纪实
◎ 肖子树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扎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民生导向全力推进生态建设,以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为引领,以黄河源头治理为核心,走出一条生态保护、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民生改善相结合的融合发展之路,切实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生态兴则民生兴

    从海拔4230米的青海玛多县城出发,沿214国道前往63公里外的玛查理镇野牛沟村,沿途看到曾经的黑土滩再现新绿,湖泊、湿地面积持续扩张,黄河源头水源涵养功能不断提升。野牛沟村因地处海拔4800米的野牛沟北山脚下而得名,站在国道边,眼前是一排排墙面淡黄、屋顶描红的彰显民族特色的平房,房顶上安装着整洁明亮的太阳能板,村庄里水泥道路纵横,各家各户的院子里都停放着私家车。“现在生活好了,每家每户都有稳定收入,家家都有私家车,再也没人借用我的车了。”野牛沟村原党支部书记卓玛次仁说。

    近年来,玛多县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管护的要求,全面落实生态管护“一户一岗”政策,3142名生态管护员持证上岗,年人均增收2.16万元。构建“六位一体”生态保护模式,组建4个乡镇管护站、27个村级管护队和190个管护分队,形成“点成线、网成面”的管理体系,使牧民逐步由草原利用者转变为生态管护者,成为生态保护的“主力军”。通过实施三江源二期工程、退牧还草、退化草原人工修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玛多县累计完成黑土滩治理134万亩,黑土坡治理5万亩,退化草地改良55万亩,沙漠化防治99万亩,重点沼泽湿地保护50万亩,草原有害生物防控5400万亩,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中,玛多县位列青海省6个“生态环境质量变好”县之一。

    截至目前,扎陵湖、鄂陵湖湖泊面积较历史最小值明显增大,分别增大74.6平方公里和117.4平方公里。现县域内湖泊数量由原来的4077个增加到5849个,湿地面积增加104平方公里,草地综合植被盖度达56.3%,黄河源头水源涵养能力不断提升,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

    就业稳则民生稳

    玛多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推动乡村建设、稳岗就业、教育医疗保障、产业增效等各项工作。“花石峡镇苦海滩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预计月底开工,工期2个月,每天工资280元,玛查理镇争取到20个名额。”这是玛查理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李玉林近日收到的微信通知。

    今年以来,玛多县共实施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项目21个,省级财政基础设施项目9个,东西部协作项目8个,全面推进农村房屋质量安全提升、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试点村建设、厕所革命工程、“四好农村路”等乡村建设配套工程。同时,以灾后恢复重建为契机,全面提高农村牧区房屋抗震等级和居住质量。

    在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中,玛多县通过政府以工代赈创造就业机会和“户均一岗”计划,强力推动稳岗就业行动为群众增收。据统计,全县有劳动力脱贫人口2694人,外出务工2289人,其中本县内务工2213人,省内县外务工71人,省外务工5人;易地搬迁有劳动力人口2400人,外出务工2105人;2023年“雨露计划”毕业生59名,就业升学55人。同时开展返贫监测,对纳入监测对象采取分类帮扶措施,筑牢返贫致贫“防火墙”。有就业机会,优先分配给各村脱贫户、监测户,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报酬增加收入。

    此外,玛多县全面贯彻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兑现草原生态保护补助资金。据统计,从2016年至2022年,全县累计发放草原补助奖励资金9.17亿元,户均增收23.97万元,人均增收6.56万元。玛多县还探索开展“社区+市场+政府”的生态体验模式,组织40名牧民群众参加自然教育和生态体验解说培训工作,接待访客222人次,采购社区服务47.25万元,带动牧民220人次,人均获利2148元,进一步推动生态保护、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民生改善相结合的融合发展之路,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当前:B1版(2023年11月01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