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妄思”与“妄动”
◎ 程应峰

 

    “内无妄思,外无妄动”,出自宋代思想家朱熹的《朱子语类·学六·持守》,意思是说,心中没有胡思乱想,行为上就不会轻举妄动。人的行为受思想支配,错误的行为总是源于错误的思想,这就是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一旦有了过失,便要深挖思想根源的原因。

    何为“妄思”?就是荒谬的不合理的想法。何为“妄动”?就是不考虑客观实际的轻率的行动。事实正是如此,有了不切实际的“妄思”,“妄动”往往会接踵而来。

    最可怕的“妄思”,是对金钱和权力的“妄思”,它是导致人生走向万劫不复深渊的根源。因为“妄思”,便会产生付诸行动的铤而走险心理。所以,在人类社会这座庞大的染缸里,要想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就必须调整心态,慎言、慎独、慎交友,如果是一个为政者,还需要善待、慎待手中的权力,不因“妄思”而“妄动”。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懈怠了自身的修养,不能忽视了美好思想品德的培养。对人对事对权力,我们要常怀感恩敬畏之心,对功名利禄要知足,对物质享受和个人利益要知止。真正做到严律己,明己志,诚实做人。

    那些满脑子物欲,心中又缺少诚实的人,其言语举止必定处于虚妄状态之中。处于虚妄状态的人,必定会在公和私、义和利、是和非、正和邪、美和丑面前失去定力,以致离人生正道越来越远。

    从无妄念的人,苏轼就是一例。他在《赤壁赋》中,有过这样的描述:“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如此清心寡欲之情怀,正是现代人所欠缺的,弥足珍贵。可以肯定的是,人生在世,能用得了多少?又花得了多少?所以,再多的物质财富,也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想通了这个道理,才有得遇清风明月而开怀豁达的心境。

    可以说,“妄思”的对象是繁复多样、千人千面的,比如在情感世界里,有一厢情愿的情感“妄思”,这样的“妄思”,就是人所共知的单相思。单相思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青年男女中,比比皆是,但只要没有灾难性的“妄动”,这样的“妄思”自然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

    当然,万事没有绝对,“妄思”亦是如此。比如科学技术,有了摧枯拉朽的大胆假设,有了幽深莫测的狂放思考,才能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再如写作,特别是就小说写作而言,最需要的,是先有“妄思”,后有“妄动”。在这里,“妄思”,就是丰富的充满灵性的想象力。一个小说家,没有天马行空的“妄思”,便无从“妄动”,无从落笔行文成篇,小说作品便只能永远隐藏在不为人知的时光纵深处。

 

当前:B3版(2023年11月02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