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有味、有用、有效、有为的新时代基层理论宣讲方式
◎ 中共华阴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鲍明侠

 

    近年来,陕西省华阴市通过探索“庭院剧场”,破解了理论宣讲“越到基层越难以开展、越到边缘越没有声音”的难题,踏出了一条“能实行、能复制、能推广”的宣传思想工作新路径。“庭院剧场”以“小剧场、大天地,零距离、全浸入,原场景、深体验”的特色,使得基层理论宣讲有味、有用、有效、有为。

    探寻,一次调研发现“土味十足”的新事物。华阴市委宣传部在基层开展理论宣讲时发现,传统的“台上一人讲,台下观众听”的方式在基层尤其是农村常常会出现“水土不服”现象,群众的兴趣并不高,效果不理想。为解决理论宣讲“最后一公里”的问题,2022年3月,华阴市委宣传部组织人员深入全市各镇(办)、村(社区)开展调研。调研组到罗敷镇兴乐坊村实地走访时,发现了一支由退休老教师段万选为团长,30余名热爱党、热爱家乡、爱好文艺、有奉献精神的老教师、老工人、老干部和乡贤文化骨干组成的“迷胡快乐苑”社团。他们拉着音箱,手持话筒,操着“陕味”普通话,穿着红马甲,活跃在各村进行文艺表演,宣传家乡和党的重大会议、政策,吸引了不少群众热情参与和高度关注。这一创新做法让大家眼前一亮!创新基层理论宣讲工作,何不利用“庭院剧场”。经过部委会热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这种探索不仅可行,而且很有必要,决定将“庭院剧场”列入年度重点调研课题和扶持项目。

    培育,一次升级拓展“庭院剧场”的新作用。在列入年度重点调研课题后,基层宣传工作人员在深入推进项目过程中,陆续发现了许多问题。其中,人才、资金是制约这个项目的两大因素。为保证“庭院剧场”理论宣传的正确方向,把握好党的理论宣传的“结合点”,扩大“庭院剧场”的“覆盖面”,华阴市委宣传部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升级强化:组织召开理论学习会,定期组织社团骨干人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二十大报告等,学习当前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的相关文件,培养社团骨干人员成为理论宣讲员。分管理论工作的领导每月牵头组织召开一次碰头会,由专业人员对创作的剧本把关;对招募来的志愿者统一进行培训,提高志愿者的理论素养和文艺表演能力,有效保证了理论宣传的正确方向,截至目前,召开理论学习会25次,培训会18次,培训人员350余人。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针对社团设备、资金缺乏的实际困难,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将该项目列入宣传文化资金重点扶持项目,截至目前,社团共得到各项补贴5万余元,稳定了演员和志愿者队伍,为项目的发展壮大奠定了物质基础和人才基础。

    发力,一次探索取得“让群众教育群众”的新成效。经过历时一年多的扶持和引导,“庭院剧场”在不断的演出中摸索、充实、完善、提高,开展的宣讲让广大群众坐得住、听得懂、记得牢、用得上。群众喜欢听才能坐得住。队长段万选利用农闲时节组织队员进行排练,成熟后的节目在各村不定期进行演出。充满“乡土味”的理论宣讲,饱含“人情味”的志愿服务,群众爱看爱听的宣讲方式,为“庭院剧场”进村宣讲赢得了超高“人气”,宣讲演出累计200余场,受众20000余人;群众坐得住才能听得懂。宣讲不光要“留人”更要“留心”,想让人“挤破了头”来听,非得在内容上下功夫不可。在参加理论学习会和自主学习相关资料后,段万选的理论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他创作的宣传脱贫攻坚成果的三句半《共产党圆了咱农民梦》,宣传扫黑除恶的迷胡小唱《黑恶势力无处藏》,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表演唱《报告精神绘异彩》等15个作品以“小切口”说明“大道理”,从“细微处”彰显“大格局”;群众听得懂才能用得上。一句句群众爱听的话语、一条条精辟独到的理论,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随着节目的广泛传唱,宣传效果进一步扩大,达到了“让群众教育群众”的良好效果。

    “庭院剧场”使用“群众语言”,主动“走进群众”,将理论“拉到”群众自家院子、街头巷尾、树下村边,通过理论宣讲+文艺宣传的方式,让群众不出门就能欣赏传统文化,学习党的理论,并吸引群众自发学唱、参与,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广大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下一步,华阴市“庭院剧场”还将深入塬区、山区、库区等偏远镇村,有计划地开展针对性演出活动,在为广大农村群众送去精神大餐和文化大餐的同时,达到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引导群众的目的。

 

当前:B1版(2023年11月0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