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法国农场到中国餐桌”——第六届进博会开幕第二天,食品及农产品展区的一个角落,40多家法国农食企业集体亮相,与国内采购商面对面交流对接。
这是笔者在现场捕捉到的一幕。当天,7家企业与盒马现场签署协议,未来三年采购额达30亿元的法国肉类、乳酪以及红酒等美食美酒将跨越山海进入中国市场。
连日来,笔者穿行在进博会,类似的场景随处可见:
截至7日,中央企业交易团、卫生健康委交易团、相关地方交易团已举办85场集中签约活动,达成合作意向近600项……
在全球经济“寒意”之下,进博会这一中国首创的国际经贸盛宴缘何“热力”不减?
“进博会是我们拓展资源、分享愿景和寻找合作机会的绝佳平台。”德国贺利氏集团董事会主席兼CEO凌瑞德(Jan Rinnert)的话,道出众多进博会参展企业的心声。
进博会是一扇窗口,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与活力——
在贺利氏展厅一面墙上,6张照片记录着这家企业连续6年参展的变化:从首届展台36平方米、集团仅3个事业部参展,到本届展台扩至100平方米、集团近10个事业部参展。
今年,贺利氏带来了应用于氢能的贵金属催化剂、高效光伏电池浆料、电动汽车的电力电子系统、智能炼钢系统与模型软件等多种关键材料和技术。
“我们对中国市场的承诺从未动摇。”凌瑞德说,中国在绿色可持续发展领域有着巨大市场潜力,贺利氏目前在中国有6个重要项目正在建设中,并已提前签约第七届进博会。
进博会上,“数字”“智能”“绿色”等关键词随处可见。法国轮胎巨头米其林带来了可持续材料占比达63%的“绿色轮胎”,日本索尼公司展示了一款由稻壳制成的多孔碳材料以及由该材料制成的T恤,美国奥的斯电梯公司全球首发了依托人工智能技术的未来概念超级电梯……复杂变局下,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激发出的市场潜力,为全球企业带来更多合作机遇。
进博会是一座桥梁,将世界与中国超大规模市场更紧密“链”接——
以中国书法为灵感的地毯系列产品、双重防护的高性能阻燃面料、地材循环再生解决方案……有着158年历史的美国材料制造企业美利肯公司今年首次参加进博会,不仅实现了精细化工、纺织、地材三大主要业务板块全面参展,其全球和亚太区的领导团队也都悉数来华参展。
“这是美利肯首次在大型综合性展会上展示公司完整的产品组合,希望以此表明我们对中国市场的承诺。”美利肯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哈尔西·库克(Halsey Cook)说。
本届进博会上,美国参展企业超200家,其中大量来自半导体、医疗器械、新能源汽车、化妆品等领域。6年间,美国参展商在展馆面积、企业数量等方面,均居进博会前列。
而总体看,154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来宾齐聚上海,超3400家企业和近41万名专业观众参展,750多个交易团报名入场采购……再创历史新高的展会规模,充分彰显中国超大市场优势。
中国大市场,到底有多大?
人头攒动的食品及农产品展区,笔者在鑫荣懋展台见到一款在云南丽江泸沽湖畔海拔2740米高原上种植的、源自新西兰的新品种“红琇苹果”。
“消费升级、需求多样、营养追求催生了中国万亿元规模的水果零售市场。”展台工作人员告诉笔者,“我们不仅进口国外高端优良品种,还引入国内授权种植,这样也能让更多国内消费者吃到质高价优的苹果,能更好满足国内市场消费新需求。”
14亿多人口,超4亿中等收入群体,蕴藏着巨大的市场规模和消费潜力,也印证中国市场是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稳定器”。
(新华社 韩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