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在红色革命老区涌动
——四川巴中市用“绣花功夫”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提档升级
本报记者 漆世平 通讯员 王东明 陈晓莉

 

    “提糖麻饼、提糖麻饼,快来尝尝,好吃的提糖麻饼……”10月24日傍晚6点,华灯初上,霓虹闪烁,熟悉的叫卖声在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江北街道祠堂街回响,街道一侧,一个个摆放着提糖麻饼、酱香饼、臭豆腐等特色小吃的摊位前站满了“逛吃”的市民。摊主们的叫卖声穿透了人群的喧嚣,让人感受到满满的人间“烟火气”。

    这是巴中市潮汐式摊区的热闹场景,也是巴中市创新城市管理举措让文明创建更有温度的生动实践。

    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的巴中,是著名的红色革命老区。自2015年至今,巴中市始终秉持“创建为民、创建靠民、创建惠民”初心,下足“绣花功夫”深入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持续创新城市管理举措,不断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奋力提升城市生活品质,让人民群众的好日子更有奔头、好光景更有盼头。

   地摊中升起

    浓浓“烟火气”

    10月24日傍晚,在祠堂街潮汐式摊区现场,记者看到人行道的空白区域由执法部门用绿色油漆划定为42个小摊位,中间的几个摊位上,“临时便民摊区”6个白色大字格外显眼。摊区左侧,一块红色的展示牌上明确地张贴着《潮汐式摊区管理公约(试行)》,对潮汐式摊区的经营时间、经营规范、监督管理等作出了规定。

    下午5点,家住巴州区回风街道回风社区的摊主张泽安像往常一样将摊车停放在祠堂街潮汐式摊区的临时便民摊位上,开始忙碌的地摊生意。“在这里摆摊不怕被请走,可以安安心心做生意。”张泽安一边整理食材,一边笑着说,每天都有不少顾客前来购买,收入还算可观。

    “小摊点一头连着摊贩的个体生计,一头连着民众的生活便利。”巴中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局长吕国梁介绍,祠堂街是远近闻名的美食街,长期以来不少流动商贩自发聚集在这里卖小吃,很长一段时间,占道经营带来的油烟噪声污染以及摊位摆放无序给行人带来的不便,令执法部门头疼,而且群众反映强烈。为破解祠堂街流动商贩占道经营问题,2022年巴中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在这里设置了潮汐式摊区。划定潮汐式摊位,既满足了市民需求、保障了城市活力,又减少了对环境和秩序的影响。

    家住祠堂街附近的市民陈晓一下班便会约着小姐妹一起到潮汐式摊区逛一逛:“这里很多好吃的好玩的,边逛边吃,又热闹又放松,统一规划的摊区,让我下班后的生活变得丰富起来。”

    流动商贩占道经营是城市管理的“老大难”问题,也是文明城市创建的难点。早在2018年,巴中市执法部门便开始探索实行潮汐式摊区管理模式,在祠堂街等人流密集地设置了14个潮汐式摊区,实行定点、划线、限时经营和摊区自治管理,找准了市场活力与城市管理秩序的契合点,惠及流动商贩1000余家。与此同时,巴中市还按照市民生活习惯,设置了31处夜市摊区,将670余家烧烤摊和小吃摊分类、分区、分时引导,并在城区街巷设置了19处便民服务亭,让以前占用消防通道经营修、补、缝、擦的摊点统一规范经营。

    巴州区兴州街张记开锁服务部便是去年建成的便民服务亭之一。蓝色的服务亭前,经营者张正明正蹲在地上为顾客更换电瓶车轮胎,服务亭上张贴的红色牌子标明了服务亭的服务内容:开锁、修电瓶车、擦鞋……“以前在街对面随意摆了个摊点,日晒雨淋不说,还时不时被城管请走,现在搬进服务亭,空调、货架、柜台一应俱全,还安装了伸缩雨棚,更重要的是附近居民现在都知道我们这个服务亭,需要开锁、擦鞋等服务时便会找过来。”搬进便民服务亭令张正明十分欢喜。

    群众诉求服务站

    托起“稳稳的幸福”

    环山堰附近下雨后山上流下来的水积留在路面上,严重影响老百姓出行。”前不久,巴州区宕梁街道杨坝社区群众诉求服务站负责人郭军文在走访中从辖区居民处了解到这一问题,第一时间前往现场查看积水情况,在利用水泵将约40公分深的积水抽干的同时,将路面情况上报给巴中市土地储备中心。该中心相关负责人在获知路面积水情况后当即安排工作人员前往杨坝社区,与社区工作人员一同来到积水路段进行现场勘查。经现场勘查协商后,相关部门决定近期对该处路面进行升高硬化。

    “路面升高后,积水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老百姓出行也会更加便利。”郭军文说道。

    杨坝社区地处巴河下游,辖7个居民小组1万余名居民。为方便群众反映诉求,2021年以来,社区建立了群众诉求服务站,深入开展“市民诉求大起底”工作,一大批社区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得到有效解决。

    “从许家岭牵通750米的供水管道后,六组村民‘吃水难’问题得到解决;七组的农田耕作道从0.6米加宽到2米后,老百姓运送粮食和耕作机器变得更加便利;南店垭至许家岭段道路的茂盛树枝被修剪后,居民开车从这里经过视线再也不会被遮挡了,安全感满满……”据郭军文介绍,仅今年上半年,杨坝社区就为居民解决矛盾纠纷、环境卫生、生活需求等民生诉求300余件,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

    文明创建为人民。杨坝社区为群众解决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的过程正是巴中市在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急难愁盼问题,常态化开展“市民诉求大起底”工作,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办好民生实事、增进民生福祉的缩影。

    近年来,巴中市将“市民诉求大起底”作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的重要抓手,实行党政主导一体调度、民生诉求一表厘清、责任链条一环串并、诉求解决一办到底“四个一”工作机制,依托各级综治中心构建区群众诉求综合服务中心、乡镇(街道)群众(市民)诉求快处中心、村(社区)群众诉求服务站三级工作机构,积极组织发动干部、网格员、志愿者等各方力量,收集解决人民群众在基础建设、基层治理、公共服务等各大领域的合理诉求,用一件件看得见、暖人心的民生实事托起了百姓“稳稳的幸福”。

    全国文明村里的

    幸福新生活

    平坦宽敞的水泥村道蜿蜒伸向远方,白墙黛瓦的村居墙上文化墙绘栩栩如生……10月24日下午,记者来到恩阳区下八庙镇石桥村时,一幅生活富裕、乡风文明、家风良好、民风淳朴的美丽乡村画卷映入眼帘。村庄入口处,“全国文明村石桥村欢迎您”的景观小品格外醒目。

    在离石桥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不远的一户农家,白墙黛瓦的小楼前,庭院主人用竹篱笆精心打造了花园和菜园,左侧花园内,菊花、水仙花、玫瑰花争奇斗艳,右侧菜园内,白菜、萝卜、莴笋竞相生长,整洁的院子被装点得生机盎然。这便是今年石桥村第二季度“最美庭院”获得者蔡光蓉的家。

    据石桥村党支部书记李毅介绍,石桥村通过美丽庭院建设活动,组织群众参与房前屋后庭院周边路面地面清扫、花卉绿植管理等环境治理工作,并每个季度开展一次“最美庭院”评选。“村民既收获了干净整洁的居住环境,也收获了因环境变美带来的幸福生活。”李毅说,如今村庄环境面貌焕然一新,村民的生活也越过越安逸。

    作为全国文明村,石桥村在以街院净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等为标准开展一系列村容村貌打造工程的同时,还不断加大文化设施建设力度,持续为村民生活增添色彩。

    每天晚上,石桥村文化广场总是很热闹,众多村民聚集在广场上,或跳广场舞,或打球、下棋;新建成的石桥记忆村史馆,展出了不少老物件,留住村民的乡愁记忆,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好去处;升级打造的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围绕学习实践科学理论等五大类主题常态化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生活,提升群众文明素质……

    “以前大家一有空就是喝酒打麻将,现在村里建起了健身步道、文化广场,每周都组织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我们的生活也变得丰富了。”石桥村一组村民李君梅常常到村里的文化广场上跳广场舞,锻炼身体,偶尔还参与村里组织的文艺表演志愿服务活动,谈起如今的幸福生活,她笑着说:“跳跳舞,养养花,种种菜,心情舒畅,日子充实。”

    文明城市创建,归根到底是为百姓谋福祉。石桥村村民如今的幸福生活正是巴中市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建理念,让创建成果惠及千家万户的生动写照。近年来,巴中市锚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目标,在文明创建中下足“绣花功夫”。随着一个个农贸市场华丽蝶变,一个个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一处处背街小巷持续“上新”……人民群众生活品质不断提升,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文明如水,润物无声。当下的巴中,街巷上,市民文明有礼,烟火气息浓郁;小区里,居民推窗见绿,邻里互帮互助;乡村间,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多姿多彩……这片红色土地上的每一个人、每一段路、每一处风景,都因文明而变得更加美好。

当前:1版(2023年11月13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