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人数量快速增长;随着人们都在追求美好生活,老年人对于老有所依、老有所乐的期盼更为强烈。因此,全社会更要大力发扬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扎实履行爱老助老的共同责任。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如何进一步尊老、敬老、爱老、助老,比如推出“编外儿女”“共享儿女”“临时儿女”等行动,在不断实践中提升老有所依、老有所乐的质量。
山东潍坊市潍城区城关街道岳王庙社区:“临时儿女”用爱填满空巢
儿女不在身边、看病难、行动不便等问题一直是空巢、独居老人最大的困扰。为解决这类难题,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城关街道岳王庙社区工作人员、网格员、志愿者、社区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等充当起“临时儿女”,日常走访、电话问候、紧急帮扶……他们用爱与真诚填满了辖区老年人的“空巢”。
丁零零,丁零零……11月2日早上7点,社区老人们的“临时儿女”付强的电话响了起来,电话那头传来了熟悉的声音:“小付啊,我是你徐奶奶,你快来看看,我家水管的水一直哗哗地流个不停。”听着奶奶焦急的声音,挂断电话,付强便向徐彩秋老人家跑去。
到徐彩秋老人家一看,原来是水龙头关不紧了。付强先把水龙头总闸关掉,又赶紧买了个新的换上,一切收拾完毕以后打开水龙头总闸,水龙头可以正常使用了,徐彩秋由一开始的愁眉苦脸瞬间变为喜笑颜开。
“社区里有一些孤寡、独居老人,生活中必然会出现诸多不便之处,我们这些‘临时儿女’就经常入户走访,在每位老人屋内最显眼的地方留下自己的电话号码,方便老人遇到事情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付强说。
用爱温暖独居老人,非亲非故却胜似亲生儿女。一提起“临时儿女”乔铭,89岁的刘云汉老人总是竖起大拇指。刘云汉老人一个人居住,因为年龄大了,行动不便,社区的“临时儿女”乔铭经常上门看望,给老人买菜、送餐,让老人感受到温暖。
民情记录本写满“临时儿女”的责任。“1号楼张大爷家水管需要更换”“3号楼张大妈家的纯净水需要及时送”……翻开“临时儿女”路玉萍的民情记录本,里面认真记录着自己走访入户时老人们家中遇到的问题。“在入户时,不管老人们遇到什么大事小情,我都及时记在本上,然后一件一件落到实处。”路玉萍说。除此之外,他们还帮助行动不便的老人打扫卫生、晾晒被褥等。
(《潍坊日报》 刘晓杰)
江苏南通市崇川区:“编外儿女”服务有求必应
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60岁以上老年人逾20万人,其中有不少是孤寡、独居以及超八旬的高龄老人。在各街道社区,一批志愿者、社会组织数年如一日,甘做老人们的“编外儿女”。
崇川区狼山镇街道剑山社区的顾保泉从事理发工作40多年,此前在老的社区居委会旁开了一家理发店;2017年迁入新居后,他租用居委会的配套用房,继续干起老本行。
理发室近20平方米,旁边就是街道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不少老人喜欢到老顾的理发店聊天理发。为更好地服务辖区老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老顾决定为辖区80周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以及残疾人提供免费理发服务,得到社区的大力支持,社区为老顾提供了相关名单,并及时告知了符合条件的老人。每天7点开门、17点关门,寒来暑往,6年来,顾保泉免费为高龄老人服务达7000余人次。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他还上门理发。
崇川区徒步运动协会由一群临近或刚退休的徒步爱好者组成,2019年从事公益活动,不定期慰问区内的贫困老人。2020年,崇川区钟秀街道校西村社区通过街道公益定投项目的形式,与其共同开展“爱心敲门”行动,为街道22名70周岁以上空巢独居老人、退伍军人、高龄老党员开展敲门服务。通过定向结对,老人每月有需求提前电话联系,志愿者有求必应。
该徒步运动协会公益部的20名志愿者分成4个小组,每月开展一次关爱活动,主要提供义诊、理发、打扫卫生、陪聊等服务,保证老人的居家安全,缓解老人生活上的困难,减少孤独感;同时,结合服务对象的爱好,开展兴趣类课程教学,满足老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扩大服务对象的社会交往面;结合传统节日,邀请老人及其家人共同参与节日文娱活动。
果园社区是崇川区学田街道老龄化程度最高的社区,9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30位。2013年千家惠百老服务社成立,定期开展公益服务。2021年起社区专项开展“一小时的家”公益服务项目,吸纳6名网格员和36名微网格员组成社工队伍,每月四周为社区高龄老人、孤寡独居老人、空巢老人提供陪伴、疏导、锻炼、辅导等上门一小时服务。
果园社区还与社会爱心组织崇善义工社合作,以社区为平台,以网格内的老年人的需求为导向,送爱心早餐、上门理发、量血压、测血糖……“每周一到周六早上我们都有爱心粥喝,一般六点十分就送到了家门口,我一听脚步声就知道是谁来了。”社区的张洁老人说。每天、每周、每月、逢年过节……数年如一日,社区网格员和微网格员们10年来为辖区内600余位老人提供贴心服务。
今年以来,由社区网格员、微网格员为主要成员的千家惠百老、崇善义工社等社会组织,共开展助老慰老服务25次,发放慰问金1万余元,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发放慰问品上百份。
(《南通日报》 陈静 卢铖卉)
山西临汾市尧都区水塔街道汾泽社区:“共享儿女”发挥各自所长
◎ 赵俊 王凯
在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共享服务,让大家感受到便捷与温暖。在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水塔街道汾泽社区,由志愿者组成的“共享儿女”志愿服务队,让有爱的临汾温暖加倍。汾泽社区常住居民有7000余人,其中志愿者就达到1598人。该社区已将志愿活动常态化、志愿服务细致化。
“叔叔,您先休息别乱动,我联系志愿者马上过去。”11月1日,汾泽社区工作人员接到滨河湾小区居民师尚志的求助电话,电话中,师尚志表示自己有些不舒服,家中没有血压仪,询问社区是否有相关设备。接到电话后,社区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联系志愿者孙波,孙波携带医药箱前往师尚志的家中。孙波从事志愿服务已2年多,因掌握了基础的医学知识,被精准划分至“共享儿女”志愿服务队中的健康服务行列。测体温、量血压、测心率……孙波对师尚志进行了详细检查,“叔叔,您的血压偏高,降压药要按时喝,还要注意休息,天气转凉要及时加衣。”随后,孙波贴心地为老人拿出咳嗽药。
从师尚志家中出来,孙波又赶往74岁的王仙珠家,“好几天都没去看王姨了,今天去看看,顺便把藿香正气水给她送过去”。看到孙波的到来,王仙珠开心极了。王仙珠腿脚不便,很少出门,孙波便定期上门聊天,送去关心。“我们社区的‘共享儿女’志愿服务很暖人心,大家下班后没事儿就到老人们家里转一转,他们心情好,我们心里也踏实。”孙波说,“小家有爱、社区有爱,临汾才会更有爱。”
中午时分,在滨河湾小区西门的便利店,志愿者潘翠双正忙着取菜,“我下班了,顺道把菜给杜阿姨送过去,她一个人在家,出门不方便。”潘翠双也是社区“共享儿女”志愿者中的一员,她对口帮扶社区5户老人,定期上门送菜、聊天都是潘翠双的服务内容,“尽己所能,帮助他人,让我们这座有爱的城市更暖”。
秋日阳光温馨,志愿者李芬香、李东将理发工具搬到室外,“今天天气好,给社区老人免费理发”。不一会儿,他们便被老人团团围住,“剪得好,生活在我们社区真幸福。”老人们的称赞和笑声回荡在社区上空,这幅画面成了秋日里的一幅动人画卷。
在汾泽社区,像孙波、潘翠双、李芬香、李东这样的“共享儿女”志愿者还有很多,他们发挥自身所长,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更多帮助,也为有爱的临汾再添奔涌动能。
“我们社区的最大特色就是‘红橙黄绿蓝’五彩星光志愿服务队,每种颜色都有对应的志愿服务内容,涉及主题学习、互帮互助、绿色环保等多个方面。”汾泽社区党委书记赵文菊说,“我们将志愿者进行了一个精准的功能划分,对于有特殊技能的志愿者,针对社区特殊群体进行精准帮扶,其中,‘共享儿女’志愿服务便是其中一项,力争将志愿服务落实到社区的‘最后一公里’。让大家在社区居住得有幸福感、归属感。邻里有爱,社区有爱,临汾才有爱,我们共同努力,为有爱的临汾营造更加温暖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