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进社区基层治理的过程中,北京市西城区持续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转换为基层治理的效能,不断探索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新路径,进一步延伸服务触角,“一张网”兜起社区大小事,促进社区治理提质增效,全方位提升居民的幸福感。
党建引领做大做强创建“朋友圈”
多年以来,什刹海街道景山社区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带领辖区居民群众深度参与社区治理,环境安全得到大幅度改善。“推进创建工作需要拓宽延伸党组织功能,集结辖区各方资源力量,把创建‘朋友圈’做大做强。”景山社区党委书记张玉霞说。
为助力更高水平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工作,景山社区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三套班子齐动、全体居民参与”的责任落实机制,通过“党委-党支部-楼院小网格-党员联络员”四级管理模式,带领辖区党员群众同心同向,将全民创建理念延伸至辖区各个角落,营造了良好的创建氛围。
景山社区通过网格精细化划分,11名网格员责任到人,从环境卫生隐患排查上报,到配合相关部门进行整改,对自身负责的区域一包到底。楼门院长通过微信群,每日报送整改问题情况反馈,并及时开展“回头看”确保整改到位。
前期,社区通过培育舞蹈队、书画社等社团,开展文明养犬等活动,激活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引导他们主动参与社区建设、社区管理。在问题清单形成阶段,社区鼓励居民主动清理自家堆物堆料、废旧自行车等,并利用“周末大扫除”,发动党建协调委员会成员单位、城管、保洁、物业以及在职党员、楼门院长等多方志愿力量,对问题隐患进行集中整治。
同时,社区不断推进创建工作常态化开展,督促“七小门店”对“门前三包”责任区每日进行自查自纠,组织社区骨干力量全天分时段进行巡查,发现问题第一时间上报,有效防止问题反弹。
“党建+N”加出新动力
什刹海街道大红罗社区东邻红墙,紧邻西单,辖区内楼房、平房院落交错,基础设施老化,人口结构复杂,社区治理难度大、任务重。
为把什刹海街道离红墙最近的社区打造成人心最稳、“红墙意识”最浓的地区,社区党委积极探索新时期社区治理的特点和规律,创建“党建+N”工作模式,以党建引领为总揽,以“两个工程”为抓手,建阵地、强组织、凝民心,全面提升社区党建工作能力和水平。
党建+联建,大红罗社区聚焦基层治理,多元共治拧成“一股绳”。为推动社区精细化管理,动员辖区共建单位、党员、志愿者、居民等参与重大任务保障、日间巡逻、垃圾分类宣传值守等活动,社区治理由“单打独斗”变为“全域联动”,服务能力跃上新台阶。
党建+网格,把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触角引向纵深。社区通过科学划分,将环境整治、矛盾调解、社情民意收集、政策法规宣传等工作纳入网格管理,汇聚各方力量织就服务居民“一张网”,推动形成支部带党员、党员带群众、共同抓治理的网格化管理工作新格局。
党建+协商,推进自治主动化。根据社区实际和居民需求,发挥社会组织在群众自治中的作用,通过共商共建共治解决居民“微问题”,增强民主协商活力。
在职党员“双报到”助力文明到位
在月坛街道木樨地社区,在职党员齐心协力开展“清理+置换+美化”行动,为家园环境按下“美颜键”,也为和谐社区按下“安全键”,助力文明到位。
为消除安全隐患,木樨地社区今年以来定期开展清理自行车棚行动,同时开展废旧自行车、非机动车置换活动,多名在职党员带头行动,自发参与置换,带动居民参与行动并兑换生活用品。对于行动不便的居民,社工与党员志愿者还会主动上门帮忙清理、置换。截至目前,辖区共清理近200辆非机动车,置换近60辆非机动车。“为创建助力,为美化地区环境出力,还能置换废旧自行车,真好!”大家纷纷表示,置换活动提升了家园环境品质,文明停车成为社区新风尚。
为了进一步美化社区环境,在职党员与物业工作人员不定期清理小广告。社区还动员在职党员认领楼门,大家一起深入社区做好“回头看”和常态化监督,实现长效管理。
“我们以共建宜居有序社区为核心,引领居民成为建设更高水平文明城区的践行者,一起为改善社区环境奠定基础。”木樨地社区工作人员说,常态创建的成效,让社区环境有了更多美化空间,下一步,木樨地社区将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居民文明出行,自觉维护公共环境卫生,同时督促物业提升管理水平,共同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