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丑年十二月初三,也就是2022年1月5日。记得那天是小寒,过了期颐之年的马老,迎来了他人生的第九个本命年——“茶寿之年”。
马识途马老是革命家、文学家,是我熟悉的前辈,我们是忘年交。
我和李致同志驱车前往金牛坝附近的马老家中,为他庆生。来到书房,两张斗方“茶寿”和“福”字摆放在书架上,很是醒目。我们分别与马老握手、拥抱,合影。马老身着浅色的恰克外套,精神矍铄,声音洪亮。他说,早就盼着你们来,见着老朋友,我们特别高兴!是啊,疫情无常,暂时阻碍了往来,惦记的心却更加浓烈。
既然是为马老祝寿,灯光必聚焦于他。
开场白,仍然由李主持(李致同志)念出,这个头衔由马老特封,群众拥护,每次的聚会都是由他执事。他阐明了事情的由来,道出聚会者的心声。多年从事青年工作的他,祝词言简意赅,感染力强,干净利落。要知道他已是超过“米寿”几帽子远(四川方言,很远)的耄耋老人了。马老把事先写好的“福”字和《自寿》《检点》《致友人》《杂感(排律)》等几首诗分送,我们自然是喜不自禁。
马老开讲。他说去年经历了四件大事:建党100周年,在重庆举办了他的书法展;将义卖所得的50万元全额捐至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的“马识途文学奖”——至此,马老个人捐款部分已达386万元;出版了3本书,《魂系中华——马识途书法展作品选》《那样的时代,那样的人》《马识途西南联大甲骨文笔记》;没住医院。
不容易。百零八岁,传奇的一生,马老创造了无数个传奇。地下工作九死一生,文革时期历经苦难,年迈之躯两度患癌……尽管听力和视力已大不如前,但他依旧充满激情、中气很足,把已经构思好的东西写出来,还想续写新作,诸如“最有办法的人”“夜谭”续集的创作等,同我们谈了创作思路。是什么让这位跨世纪老人壮心不已,笔耕不辍?我想是他心中始终装着国家民族,装着人民大众,为社会的进步思考,为群众的喜好写作。他历经百年风云,洞悉人间世事,将四川的发展变迁、风土人情专注于笔端,淋漓尽致、透彻生动地呈现给读者,特殊的川味留在了文学作品当中,这样的作家,这样的创作,怎能不让人们敬佩,怎能不让我们仰望。
听着他的讲述,翻阅他的著作,不禁想起10年前,我在省委宣传部工作分管文艺和出版,拜访马老时,正式提出,这些年来,马老新作不断,文坛反响强烈,将其精选后以2005年版的《马识途文集》(12卷)为蓝本再版,省委宣传部立项,仍然交由四川文艺出版社,马老欣然应允。编选中,我们敬重马老,他也尊重我们,气氛融洽和谐,意见建议都在协商解决,每次去见马老,书桌上放着厚厚的书稿、放大镜,签字笔,马老的指导和团队的努力,使编辑工作很顺利。
2018年版的《马识途文集》较原版增添了6卷,总计18卷,703万字,皇皇巨著,洋洋大观。看到书,马老表示:“没想到两度与癌症抗争后,还能活到104岁,还能见到文集的出版,还能出席首发式,这让我感到很高兴和欣慰。我在104岁的高龄仍然坚持创作,就是在与时间赛跑,尤其是和癌症进行两度斗争后,我更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
出席首发式后,我爽快地舒了口气,为四川文化、为马老又尽了一份力。
文集组织过程中,也好事成双,马老给我看了他在西南联大的关于甲骨文笔记,既欣喜又感慨。几十年前的经历,马老历历在目,清晰记载,在他的笔记本中,台历上,电脑里,密密麻麻记满了他根据回忆写下的有关西南联大甲骨文笔记学习时的笔记。工整的字迹,清晰的思路,严谨的研究,这是马老的学习历程,更是那段历史的见证。笔记中的人物、故事、场景,在马老笔下是那样的生动、那样的有趣,那样的鲜活。阅读后,我又感动,又震惊,又兴奋。马老就是一座宝库啊!为此,我们进行过多次探讨,研究能否正式出版,在哪里出版,怎么出版等问题。
我以为这部书稿敬仰先贤,汲取传统,借鉴古今,与众不同,意味深长。其出版可建立一个观察中华古文字文化的路径,然后以甲骨文为典型案例,去解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最重要的精神内核,为中华古文字“延续生命”。鉴于马老的影响力和这本书的分量,我建议在四川出版,最好是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2019年年底,马老百零六岁寿辰时又致信,要我约请出版社一、二行家碰头,商酌探讨该书的出版。他说“这或是我的痴心妄想吧,我已老矣,年已逾百,且耳近聋目近瞎,竟想一圆旧梦于万一。也许古镜已破,残梦难圆,但我还是想最后争取一下。”
我这个“原出版人”自告奋勇抓落实,与四川人民出版社社长黄立新沟通,他当即允诺,黄立新北大中文系毕业,是个有情怀的人。无奈疫情肆虐,一搁置就是一年多。
2021年春节前,趁着疫情“消停”的间隙,我赶紧带着黄立新和责任编辑蔡林君去拜访老人家,他们看稿后决定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马老欣喜地说道,冷藏多年的甲骨文笔记终于要出版了。
或许是机缘巧合,40年前,马老的短篇小说集《找红军》、散文集《西游散记》《景行集》、中篇小说《三战华园》等,就是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而今《马识途西南联大甲骨文笔记》(后称《笔记》)经我与出版社再续前缘,表达了我们出版人对马老的礼赞,也体现出马老对四川出版的信任,更是作者和我们共同致敬优秀传统文化的天作之合。
接手后,为保持原稿的历史感、学术性、科普性。该社组织了强有力的编辑团队,多路人才聚集,编辑精心、封面精巧、版式精致、印制精美,保证了这本书的高质量出版,仅甲骨文字的撰写先后两次专门请了相关专家进行了书法。他们还把封面设计的方案,数次送我征求意见。
在这本书里,马老以散文的笔法,幽默诙谐的语言,在娓娓道来中,引领读者渐窥古文字,继而探究甲骨文深奥隽永的魅力。读罢,趣味横生,不觉生涩枯燥。
《笔记》一经问世,好评如潮,读者追捧,市场热销,数次进入多类文学作品影响力的排行榜。马老在书的序言中提到“好友朱丹枫曾见过我关于甲骨文的原稿,力主出版”,这是老人家对我最大的褒奖,区区小事,不足挂齿,为马老、为四川出版尽绵薄之力,我心所愿。
“小寒”时节虽然最冷,但人们同时也能看到春意正在萌动,正如窗外梅花,在腊月迎寒怒放,代表着大自然在寒冬中积蓄力量。我忽然觉得马老的书房就犹如大地之上的四季流转,此中的真意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
马老一直面带微笑,十分祥和,他的乐观并没有被他“九死一生残体存”而影响,他认为,人生“三灾五难寻常事”,在他的字典中没有服输、投降的字样,天大的事情都能做到达观、运动,照样吃得、睡得、行得、写得、受得。正因如此,他的行文简朴老辣而又生动鲜活,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犀利或幽默,是一个茶寿老人和人民作家良知与个性的真实显现。《清江壮歌》的壮怀激烈、《夜谭十记》的寓意深远、《沧桑十年》的忧国忧民、《京华夜谭》的惊心动魄、《马识途西南联大甲骨文笔记》的精深奥妙……这一切,都展现出马老一直倡导和践行的为大众写作,让老百姓喜闻乐见,重视群众是否能够看、愿意看、喜欢看的初心。马老达观、宽和、睿智的情怀,升华着读者情感与审美的境界。
马老的文学创作和经典作品之所以流传,就是因为作者有“研经读史辩正邪”的思想深度和智慧德相,这就是马老为什么能一直秉持“初心不改情无已,使命勿忘意不邪”的执念和“岁逾百龄犹未憩,四处逢源就地家”的胸怀的原因所在。
“得暇闲吟娱晚景,重翻古典读龟甲”,尽显马老的睿智与乐观,豁达与魅力,它见证了一位世纪老人对于创作及其作品承载的博大传统的挚爱深情和坚不可移的文化自信。
期待与马老再相会,我的心在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