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心病”需内外兼修
◎ 许朝军

 

    目前,“少年的烦恼”严重程度已经到了让人惊诧不安的程度。有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近25%的青少年表示感到轻度或严重抑郁,至少3000万名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面临情绪或行为问题。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和精神障碍患病率逐渐上升,已成为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一线医务工作者也纷纷反映,我国未成年人精神专科和综合医院心理科门诊人数正逐年递增,呈显著上升趋势。其中以情绪问题为主诉就诊的患者比例也逐年增加,成为儿童心理科就诊的主要人群之一。

    儿童青少年时期是比较特殊的时期,心理发展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有利于给孩子树立健全人格,培养良好习惯,后期才可能会有比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不断增多的青少年心理疾患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高度重视。教育部等专门下发文件强化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卫健部门也从专业干预角度,加大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干预防治。事实上,结合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发病实际来看,治疗“心病”最科学的态度是内外兼修,也就是除了个体针对性的专业精神疾病诊治之外,还需多方“共治”的干预到位。

    儿童青少年出现精神疾病类“心病”,很大程度源于家庭没有塑造出“健康自我”,也就是从小生活成长的环境出现了问题,滋生出了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比如家长不懂得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出现“鸡娃心态”或者放任自流等,导致儿童青少年出现性格、心理、品质成长扭曲,进而导致心理疾患隐生。另外,家长个人行为和健康家风、家庭关系的氛围影响,也是导致儿童青少年心理是否健康成长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治疗儿童青少年“心病”首先应从家长和家庭入手。端正家长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树立健康育儿观念,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从源头上阻断不良因素对儿童青少年身心发育和成长的干扰,避免不良心理情绪、感情认知、行为方式的滋生。

    如何构建健康积极的学校人际交往环境,如何在“减负”前提下让学生承担必要的成长学习任务,如何及时发现儿童青少年异常心理行为并及早进行干预引导和矫治,如何采取心理咨询等干预防范心理疾病滋生,这些都是学校和教师需要关注的。在目前的教育氛围下,治疗“心病”需要健康的抗挫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人际交往教育引导到位,更需要健康的学习成长氛围营造到位。学校不仅要配备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和场所,更要树立人人都是心理健康指导师的“大育人”观,把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作为育人首选,从完善机制制度、实施专业干预、强化教育引导、改进育人方式、积极营造氛围、养成健康品格、提升综合素养等各个方面发力,助推个体身心健康成长,有效预防“心病”滋生。

    社会环境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无时无刻不在。颓废生活方式、社会焦点现象、成才评价方式、社会育人氛围等,都是影响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因此,为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创设必要的场所环境,如公共文化场馆设施、专业健康矫治设施等,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实现公共福利到位,打造健康文化场景,营造良好社会氛围,这些也是从源头上防“心病”的有力支撑和给力辅助。

 

当前:1版(2023年11月2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