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年的儿童戏剧工作中,我发现,儿童戏剧是一种世界语言。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增强,中华文明的种子正以儿童戏剧的方式在不同的土地上扎根。
2018年,第八届中国儿童戏剧节上,美国版《成语魔方》上演。《中国故事之成语魔方》本是我国原创儿童剧作品,用充满童趣的艺术形式向小朋友们讲述传统成语故事,曾远赴新加坡等国进行演出,颇受当地小观众欢迎。
戏剧节上,10名美国学生用中英双语全新演绎“班门弄斧”“东施效颦”和“叶公好龙”三个中国成语故事,观众被台上的“洋鲁班”“洋西施”“洋叶公”逗得忍俊不禁。时至今日,《成语魔方》多次被美国中学生用中文和英文在美国和中国演出,展示着蕴含在中国古典文化中的中国智慧。
事实上,儿童戏剧特别擅长讲好中国故事,而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展示,也使得中国儿童戏剧吸引了越来越多渴望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外国观众的目光。
原创儿童剧《三个和尚》从2014年首演开始,先后赴日本、德国、西班牙、芬兰、丹麦、法国、巴基斯坦、冰岛、马耳他、南非、智利、秘鲁等地演出,5年走遍5大洲,成为享誉世界的中国儿童戏剧代表作,被世界各重要儿童戏剧节争相邀演。
这个作品在现代审美、现代戏剧思维中,有机融入功夫、戏曲、禅意等大量令世人充满好奇的中国元素,以充满东方韵味的舞台呈现和当代国际剧坛流行的戏剧语言,把中国人所熟悉的民间故事,讲得温暖明媚、包容大方。
在同样出海演出的中国儿童剧《鹬·蚌·鱼》中,我们利用中国传统的水墨画为灵感设计舞美背景,在配乐中又加入了中国古典音乐元素,用中国美学原汁原味地诠释“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一中国古典故事。
在国内,三四岁的小朋友都能看懂《鹬·蚌·鱼》,语言不通的国外观众自然也就很容易看懂。这得益于该剧是一部没有台词的肢体剧。考虑到受众群体,我国儿童剧在创作中,表词达意较少依赖台词,也因此更利于跨语种、跨文化的交流,这一特征也意外地使其获得了更容易进行世界性传播的属性。
广受欢迎的《三个和尚》是动漫肢体剧,全剧只有“师父”“师兄”“师弟”“阿弥陀佛”这四组台词。然而,因为其精彩的呈现,无论是在著名的国际戏剧节开幕式上面对戏剧同行,在外事活动中面对国家政要,还是在中小学校面对不同肤色的孩子们;无论是在亚洲、欧洲、非洲,还是南美洲,每一场演出结束,无不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更为有趣的是,剧场内外总能看到不同肤色的孩子不停重复着“师父”“师兄”“阿弥陀佛”……有外国媒体在演出后称赞:“该剧表现了中国传统故事,是无言的舞台表达的经典范例。”
舞蹈也是儿童剧用来跨越传播鸿沟的重要形式。今年7月15日,第十二届中国儿童戏剧节在北京举行,开幕大戏是由美国学生联合代表团用中文和芭蕾舞全新演绎的中国儿艺经典保留剧目《东海人鱼》。这些来自美国4个州的高中生用了一年时间完成了中文训练和芭蕾舞、戏剧排练,他们的坚持和付出,与在现场的精湛表演,共同诠释了艺术无国界。
全世界的孩子,即使语言不通,依然可以友好地玩在一起。相对成人戏剧,儿童戏剧更容易跨越语言障碍,传达人性中真、善、美等世界共通的价值理念。
新偶戏·儿童剧《叶限姑娘》同样来自中国古典故事。唐代笔记小说《叶限》堪称中国的灰姑娘故事,它比世界著名童话《灰姑娘》早1000年创作,儿艺根据《叶限》为蓝本创作了儿童剧《叶限姑娘》,令不同国家的观众在享受观剧愉悦的同时,感叹世界文明的联通互鉴。
《三个和尚》从寓言的反讽原意中生发出“友爱”的主题和对“齐心协力”的呼唤。巴基斯坦的媒体这样称赞:“这个故事围绕着一个古老的主题,即团结对人的重要性,以及人们如何在团结、合作和友谊的帮助下克服生活中的困难。是一部无比成功的儿童剧。”在巴基斯坦的乡村,我们即兴为几十位从没看过戏剧的孩子表演了《三个和尚》片段,巴基斯坦乡村少年儿童和可爱的“中国和尚”欢笑在一起。那一刻,艺术跨越国家、种族、宗教,瞬间形成强烈真挚的情感交流,连接起了所有人的心。
《鹬·蚌·鱼》在赋予成语新意的同时,传达出全世界人民都呼唤的“和平”主题:只有和平相处,日子才会过得好。
《东海人鱼》中最意味隽永的地方是带给人们对爱的思考,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爱无国界。儿童青少年戏剧是纯真、善良、美丽的种子,是爱的种子、文化的种子、友谊的种子,总能开出最美的花。
这些作品都在不同的国际儿童戏剧节上分获不同奖项。许许多多的国际演出经历也使我们认识到,儿童剧可以跨越语言、国籍,得到世界同行和孩子观众的深刻理解。我们以儿童剧的方式,在世界各地孩子心里种下了对中国这个东方文明古国强烈而美好的向往。
一直以来,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产生着积极的影响。交流实践令我们更加坚定了文化自信,我们可以不断地通过儿童戏剧,把跨越时空、具有永恒价值的中华文明介绍给世界,把超越国别、富有时代魅力的中国文化推向世界,让儿童戏剧成为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现中国形象、表达中国智慧的独特方式。(《光明日报》 冯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