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西宁市湟中区深入推进农村移风易俗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是关键。为进一步推动移风易俗落地生根,焕发乡村文明“新风貌”,近年来,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坚持以培育文明乡风为抓手,创新工作机制,稳步推进移风易俗工作,描绘出了一幅乡村文明新风尚的新画卷。
抓问题导向,移风易俗治理成效逐渐显现
移风易俗,必须革除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湟中区各乡镇(街道)各部门突出问题导向,针对性落实,群众人情支出负担明显减轻,思想认识和行为习惯正在发生改变。
惠民生,切实为农民群众减负担解难题。甘河滩镇下河湾村村民袁发奎及其家人积极响应村委会推进移风易俗的号召,从婚礼仪式、婚宴酒水到婚俗流程,一律简化。婚礼当天,两位新人在多位亲朋好友的见证和祝福下完成了温馨的婚礼。
今年以来,湟中区积极开展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养薄葬、铺张浪费专项整治行动,全区共落实婚事新办951件、丧事简办1359件、其他喜事不办120余件,各乡镇(街道)因地制宜破除陈规陋习,厚植新风正气,农民群众的婚嫁彩礼负担明显减轻。此外,各部门各单位结合实际,开展“移风易俗我践行”“义务理发助推移风易俗”“移风易俗文艺节目演出”等移风易俗相关志愿服务活动共113场次,惠及群众3000余人,群众参与移风易俗的主动性极大提高。
树新风,文明实践搭建移风易俗新平台。“婚喜事,简办好,讲文明,树新风,不攀比,无烦恼……”在共和镇苏尔吉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志愿者王芳向村民们讲解践行移风易俗的意义。湟中区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为重要阵地,组建移风易俗志愿队380个,运用多种载体和形式,宣传移风易俗,普及文明礼仪规范,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共1488次。打造“湟水新声”宣讲品牌,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各类宣讲平台和资源,围绕移风易俗开展宣讲80余场次,受众2500余人。
抓创新治理,移风易俗制度规范逐渐完善
移风易俗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湟中区各乡镇(街道)各部门各单位密切协同配合,创新治理方式,形成长效机制,改善惠民服务,引导群众大力践行文明风尚,自觉抵制陈规陋习,取得积极成效。
村规民约实起来,移风易俗有章可循。该区提倡简化订婚、讲礼、送彩礼等婚前程序,摒弃“压柜钱”“改口钱”“眼泪钱”等不良习俗,简化结婚仪式,区民政局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结合各村(社区)实际指导细化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实施标准。截至目前,全区380个行政村、17个社区均已完成村规民约修订。
各乡镇(街道)加强对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群众组织的建设指导,积极开展邻里互助、道德评议等活动,推动婚丧礼俗倡导性标准的执行,引导农民群众自觉践行移风易俗,普遍充实了移风易俗相关内容和约束性措施,在人情往来和陈规陋习之间划出界线。
走进共和镇葱湾村励志爱心超市,各类生活用品“明码标价”。“以行动换积分,以积分促新风,积分越多,拿到的奖品就越多。现在家家做好事、户户争先进。”葱湾村党支部书记祁如信说。爱心超市“小积分”搭建了推动乡村治理、助力乡村振兴“新平台”。湟中区大力推广励志爱心超市、“红黑榜”“集体升学礼”等做法,对文明行为给予相应的精神激励、物质奖励,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为培育文明新风注入新动能。
抓榜样带动,移风易俗社会氛围逐渐浓厚
涵养文明新风,重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湟中区在治理陈规陋习的同时,创新引导方式、丰富活动内容,邻里守望、敬老爱幼、家庭和睦等新风尚在广袤乡村蔚然成风。
树立榜样,形成崇德向善好风气。“全家都很珍惜这个荣誉,一家人和和睦睦,日子越过越幸福。”拦隆口镇合尔营村村民曹明捧着五星级文明户奖牌高兴地说。为持续推动移风易俗走深走实,各乡镇(街道)积极开展五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文明村镇等创评活动,以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作为推进移风易俗的重要抓手,通过发挥先进典型引领作用,用身边榜样来影响群众、带动群众。截至目前,全区共创建区级以上文明乡镇12个、文明村204个、“五星级文明户”6.1万户,评选表彰“最美家庭”115户、“好媳妇”“好婆婆”260余人。
营造氛围,让文明的种子根植心田。在拦隆口镇卡阳村,一条全长40米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成果展示带内,“最美志愿者”“最美媳妇”“最美女婿” 等多个主题宣传专栏吸人眼球,这是全村村民争相上榜的地方。德化人心,好氛围凝聚向心力,从宣传栏到新媒体平台,湟中区创新宣传教育方式,不断扩大主流阵地,在“大美湟中”APP、“微湟中”“湟中融媒”微信公众号、“湟中融媒”视频号、抖音号、快手号等开设移风易俗专栏,编发了“拒绝升学宴,文明毕业季”“移风易俗怎么做?”等一批移风易俗媒体宣传信息。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移风易俗是一项长期工作,治理陈规陋习需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下一步,湟中区将继续深化文明创建、文明实践、文明培育,继续多方联动,贴近群众实际,创新方式方法,把移风易俗工作融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以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文明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