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西宁12月7日电(记者 张子琪)“小雪尽,大雪始”。7日迎来“大雪”节气,标志着仲冬时节开始。此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寒意加重,有些地区还可能出现降雪天气。
节气“大雪”与天气预报中描述降雪量的大雪无必然联系,它代表节气期间的气候特征。《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大雪,十一月节,至此而雪盛也。”“大雪”通常出现在农历十一月份。有时大雪交节的时间会在农历十月份,称为“早大雪”。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学者研究认为,二十四节气形成于我国黄河流域,以其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时序变化为基准,进而在各地民众的生活中广泛流传。
青海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青海民俗文化研究中心成员霍福介绍,在“大雪”节气,我国江苏、甘肃、青海等地有腌制“咸货”的习俗。所谓“小雪腌菜,大雪腌肉”,晾晒的腊肉、腌制的咸菜,都是记忆中不变的“年味”。鲁北民间还有“碌碡顶了门,光喝红黏粥”的说法,意思是天冷不再串门,在家喝暖乎乎的红薯粥御寒。
在民俗语境中,节气更多的是指人们通过观察当地自然界的变化和物候现象,预测、归纳农业生产的一般性规律,总结自然灾害等常识。
“大雪”节气在农耕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据了解,过去在青海省西宁市周边的脑山地区,当地多产青稞、大豆等作物,受高寒、交通不便、生产设备落后等因素制约,冬季室外温度低,老式水磨的水槽、水轮等设施易结冰,人们往往会在“大雪”时加紧储粮,为过冬做准备。
“小雪封地,大雪封河”,北方地区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自然景观,南方地区也有“雪花飞舞,漫天银色”的迷人图景,各有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