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元市昭化区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近年来,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聚焦乡村文化振兴,结合区域特色文化,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积极构建“文化+文明”互促互融新路径,全面谱写乡村文化振兴和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新篇章。
强化顶层设计,让“文化+文明”融合发展有力度
紧扣“文化+文明”融合发展主题,坚持“政府主导、城乡统筹、上下联动”,充分利用历史资源、红色资源富集优势,在文艺创作、文化活动、文明创建、文明实践等方面因地制宜、精准发力,将各类文化载体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融合共建,统筹推进,持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持续强化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干部带头示范作用、村民群众主人翁“三个作用”。依托12个镇文化站、152个村文化服务中心,做到一室多用、阵地兼容;依托“昭化发布”“蜀道昭化”“昭化文旅”等,发布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信息500余条,实现“政府搭台,群众发力,整体联动”,推动“文化+文明”各项工作深度融合。
筑牢实践基础,让“文化+文明”融合发展有温度
擦亮“知客宣讲”志愿服务品牌。以知客理论宣讲队为载体,创新推出“知客说理”特色志愿服务项目,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开展理论微宣讲180余次。持续开展“走千家访万户、助力基层治理”活动,鼓励支持乡村知客创新编排方言“劝解词”30余篇,深入田间地头、院坝庭院开展演说2000余场次,成功调解群众矛盾纠纷700余起,用“微治理”解决“老大难”问题。
深化“选树创建”系列活动。加强先进典型选树宣传。先后培育“四川好人”3人,3人获得广元市“寻找身边的凡人善举”见义勇为奖,评选表彰“好大姐”“好儿媳”“好邻居”等685名。深入挖掘提炼典型事迹,举办“向模范致敬,与榜样同行”先进典型事迹宣讲活动38场次,发布宣传信息60余条,在全社会营造文明和谐的新风尚。全力推动文明创建。高质量承办全市文明村镇创建现场推进会,开展文明村镇推荐复查评选,成功创建省市级文明村镇12个,文明村、文明镇占比达63%、100%,高标准完成全省文明村镇创建目标。
构建“文明家风”特色格局。打造“金妈妈”家庭教育志愿服务品牌,发行《念去去,星辰千千》亲情散文集1万余册,常态化开展“文明家庭”评选、“幸福使者 母亲课堂”等活动630余场次,收集优秀家规家训96个,推荐省级优秀家规家训1个,市级优秀家规家训及家风故事9个,制作好风传家短视频2个,培育省市级文明家庭19个。
找准方法路径,让“文化+文明”融合发展有效度
打好“文艺牌”,让移风易俗“活起来”。大力开展文明新风评比。结合魅力乡镇竞演、书画作品展等活动,评选表彰文明户750余户,以“积分换奖励”方式引导村民从“要我做”向“我要做”转变,以“小积分”兑出“新风尚”。统筹推进文化振兴工程与文明创建工作。将样板村镇建设和文明村镇创建同部署、同推进,实现资源整合、机制融合、服务聚合,成功创建省、市级乡村文化振兴样板村镇13个、培育文化能人和乡村代言人12名。用“文艺说唱”展现“乡风文明”新内涵。发挥文化院坝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作用,鼓励群众自发创作一批小品、快板、相声等文艺作品,推动移风易俗。
打好“非遗牌”,让文明风尚“潮起来”。坚持保护与利用并举,积极探索推动非遗创新展示。整理汇编县志村史,收集历史名人、风土人情、传统习俗,打造村史民俗传承宣传教育阵地,设立非遗传习所4个,新建村史馆2个,开展现场参观讲解35次,通过真实的史料、生动的事实唤起群众的自豪感和归属感。选优配强传承保护专兼职人员4名,定期组织非遗传承人集中登台展示交流,邀请非遗保护、戏剧研究专家学者现场指导41次,并推出研学组织现场教学活动100余场。
打好“文旅牌”,让大美蜀道“靓起来”。因地制宜,丰富文旅功能。成立昭化古城西市管理公司,在西门主游线打造围合式院落,建成川北奇石、特色木雕、昭化草编等特色商品街5条,修缮改造主题院落18座,配套建设滨水景观带、三国文化大道,形成“东城西市”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格局,成功入选第二批“四川文创集市”。特色文创,激活历史文脉。深入挖掘蜀道文化、三国文化,创作沉浸式互动体验剧《葭萌春秋》。与浙江龙泉合作积极推动广元窑复产,推出山水太极瓷器等产品。主动对接安仁古镇、黄龙溪古镇运营团队,洽谈外引西市商业业态合作,引入社会资本创新设置汉服体验店、三国题材沉浸式剧本杀等新型文化业态,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创业1100多人,让蜀道乡愁越来越“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