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在三尺讲台奉献一生
——记“中国好人”刘荣洪
本报记者 李林晅

    “刘老师,好!”“刘老师!”……11月30日18点30分,身形瘦削的刘荣洪拄着拐杖走进重庆市南川区第三中学高三一班的教室,学生们亲切地和他打招呼。

    今年48岁的刘荣洪是重庆市南川区第三中学的一名教师。从教20余年来,刘荣洪情系三尺讲台,在乡村教师的岗位上默默坚守,无私奉献,以真情温暖着每一名学生。2023年11月,刘荣洪入选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

    扎根乡村授业解惑

    刘荣洪出生于重庆市南川区一个偏远的山村,虽然家境贫寒,但家人依然坚持让他读书。1994年,凭着刻苦努力,刘荣洪考入重庆一所师范院校,就读数学教育专业。毕业时,刘荣洪和众多毕业生一样面临就业的抉择。“我想用自己的知识和爱心,培养更多乡村人才。”为此,他前往重庆市南川区大有镇大有中学,成为了一名乡村教师。

    大有中学的教师资源短缺,数学教师更为稀缺,刘荣洪到校后承担起初一年级两个班的数学教学任务。为了快速上手,用合理有效的方法教学生学懂弄通学科知识,刘荣洪一本书一本书地慢慢“啃”,用心琢磨教学方法,不仅利用课余时间“充电”,还虚心向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请教。

    那时候,从刘荣洪的老家南川区木凉镇玉岩铺村到大有中学全是泥巴路,每次去学校,刘荣洪先是搭乘2个小时的汽车到县城,再换乘2个小时的汽车到大有中学。“到学校需要4个小时,第一次去学校时正值八月,天气炎热,车上人又多,挤得透不过气。”刘荣洪说,由于从学校往返家乡路途远,他平时都住教师宿舍,一个月才回一次家。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刘荣洪看来,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对于自己所教授的数学学科,他有一套独特的教学方式。“数学这门学科,不能死记硬背。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也要有不一样的教学方法。”刘荣洪说。

    “初中的学生,尤其是刚上初一的学生,大多数人的数学学习思维还停留在小学阶段。对于这部分学生,要注重引导他们‘吃透’课本知识,不提倡‘题海战术’。”刘荣洪在讲课时,会反复对学生强调通过举一反三做到一题多解。他还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尽量在课堂上消化吸收当天学习的知识点。为了教给学生更简单、有效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刘荣洪常常利用课间时间埋头研究教学方法。

    2001年,刘荣洪调至重庆市南川区第三中学。在这里,他迎来了新挑战。“在大有中学是教初中学生,而在南川区第三中学,我主要负责高中数学教学任务。”刘荣洪说,如何适应高中数学教学节奏,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点,他压力不小。“高中学生的思维层次比较高,初中数学的教学方式肯定不适用。 ”

    在开学前的那个暑假,刘荣洪放弃了和家人一起旅行的计划,去书店购买了近三年的高考数学真题试卷,以做题的方式梳理近三年的重难点,并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高三教学的方式方法。

    功夫不负有心人。开学后,刘荣洪很快适应了高中教学节奏,也摸索出了自己的一套教学方式。“高中学生的思维层次要比初中学生高很多,所以更讲究通过启发式教学提高课堂的互动性,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思考。”刘荣洪说。

    “在教学岗位上持续发光发热”

    11月30日21点10分,刘荣洪在结束了当天的晚自习后,收起课本,揉了揉有些胀痛的双腿,拄着拐杖走出教室。

    2019年,正在讲课的刘荣洪突然感到双腿剧痛,到医院后被诊断为硬脊膜动静脉瘘。医生建议刘荣洪最好在家静养,并且要坚持治疗,否则病情加重可能危及生命。“当时我带的是高二,正是高中阶段需要掌握基础知识最多的一年,如果我回家静养,会耽误学生们的不少课程。”刘荣洪和家人商议后,决定每日去医院做理疗后再返回学校。就这样,为了保证学生们不落下一节课,刘荣洪从不迟到、不早退,一直坚持到学期的最后一天。

    2020年4月,因为病情持续加重,刘荣洪接受了手术治疗。休养了一个暑假后,牵挂学生的刘荣洪回到了学校。他拄着拐杖写板书,撑着课桌为学生们答疑解惑。为了缓解身体的疼痛,结束课程回到办公室后,刘荣洪时常要揉搓双腿,还需要靠着墙壁站起来活动一下。

    除了为学生答疑解惑、传授知识,作为一名有着20余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刘荣洪还积极帮助青年教师成长,与他们共同研讨教学方式、磨课议课。

    在刘荣洪看来,坚守工作岗位是自己的职责所在,为学生传授知识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希望我的身体能够允许我坚持到退休,在教学岗位上持续发光发热,为教书生涯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刘荣洪说。

当前:1版(2023年12月15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