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更多“被遗忘的角落”
◎  唐伟

 

    立交桥下、废弃厂房、建筑空白点……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与文明城市创建中,这些“被遗忘的角落”该何去何从?据媒体报道,在北京,越来越多“被遗忘的角落”,被列入“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任务,创新拓展为城市活力的“调色盘”,给群众带来真切的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让首都变得更有活力、更有温度。

    以北京首个多元复合的桥下空间提升改造项目——天宁寺桥下空间为例,昔日封闭昏暗、布满飞线、地面坑洼、通行不便,如今竖起篮球架、建好秋千、搭起滑梯等,还配套了卫生间、储物室、更衣室等设施,成了儿童乐园、运动休闲场所。这一改变让社区居民大呼“没想到”。

    城市的立交桥下、高架桥洞、建筑空白点等处,被视为城市的“边边角角”,看起来不显山不露水,却与社区居民生活息息相关。作为城市细胞的重要构成,如果放任不管,不仅有损观瞻,还会“碍手碍脚”——存在安全隐患而不便出行。在寸土寸金的城市,如果用好了“边边角角”,就会成为“金角银边”,具有锦上添花的作用。

    从另一个角度说,城市土地资源总是有限的,当可利用的土地资源日益匮乏,就需要向既有存量要空间,对既有存量提档次,让城市彰显出“细节之美”。事实上,现代化城市正是朝着这一路径在前进。唤醒城市“被遗忘的角落”,已成为城市现代化治理、文明城市创建的共识。当废旧的厂房,经过精心改造而成为绿意无限的“口袋公园”,当满是灰尘的立交桥下被改造成运动场,满足社区居民锻炼休闲的需要……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就会得到增强。

    不过,在唤醒城市“被遗忘的角落”的过程中,应多听群众意见,注重后期管理维护。据报道,在个别城市,一些“灰空间”被升级改造,但两三年或更长的时间后,对附近居民却失去了吸引力。媒体走访发现,一方面是因为功能设计不合理,使用率偏低;另一方面,管理不到位、维护不及时,导致一些小微空间重回“脏乱差”状态。

    所以,唤醒“被遗忘的角落”需要多方考虑、长远考虑,应当广纳民意,问计于民,问需于民,让它们的功能设计更加科学,布局更加合理,以贴近民生所需、满足群众之愿,让美观和实用有机结合。同时,还要考虑到更新后的管理与维护,让新改造出来的城市活力“调色盘”不变色失色。总之,要让改造升级后的微空间具有持久的生机与活力。一域如此,全域也是如此,整个城市的治理水平才会实现质的提升。

 

当前:3版(2023年12月18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