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德令哈市系统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一座城市因有山脉的守护而有灵气,有水的流淌而有生机,更会因为文明新风而绽放“幸福花”,而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正是如此。城市之中,山水之间,依柏树山,傍巴音河,文明之风扑面而来。
“先进典型” 引领文明新风尚
近年来,德令哈市通过开展“首届道德模范”“最美青海人”“海西道德模范”等评选活动,在全市树立了一批先进典型人物。同时,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创建活动,全面深入地推进“五星级文明户”创建工作,截至目前,共评选出“五星级文明户”16976户。
目前,德令哈市建成了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7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6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值得一提的是,德令哈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成立了1个志愿服务总队,7个志愿服务支队,组建了“巴音河畔”青年理论宣讲志愿队,形成了独具德令哈特色的宣讲品牌,截至目前开展了4期16场次理论宣讲活动。
德令哈市先后获得了“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国家卫生城市”“省级园林城市”“全省绿化模范城市”“省级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有爱之城”
提升城市软实力
夜幕降临,穿城而过的巴音河“靓”了起来。闪烁的七彩霓虹灯光在河水与绿地间变幻,让德令哈这座在戈壁深处的新城倍添几分现代化城市的味道。几名志愿者穿梭在散步的人群中,不时地将发现的纸屑放入垃圾箱。“巴音河是我们德令哈市的‘母亲河’,作为志愿者,保护好她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
争做城市守护者,护河队是德令哈众多有活力、有专业、有爱心、有担当的志愿服务队伍中的一个缩影。德令哈市建立了由市直各机关单位工作人员组成的文化建设、文明交通、教育培训、科普助农、理论宣讲、医疗保健、法律维权等19支志愿服务队伍,在全市范围内常态化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
走进德令哈市乌兰路社区“红领巾驿站”,这里有自习室,可供社区学生做手工、写书法,还有活动场地。今年暑期,乌兰路社区还聘请短期志愿者辅导员,为少年儿童定制手工、科普、阅读、音乐等暑期第二课堂,不仅丰富社区实践活动,也为大学生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
“爱心积分”
扮靓文明好风采
走进德令哈市红光村“积分兑换爱心超市”,货架上摆放的大米、面粉、洗洁精等日常生活用品映入眼帘。与普通超市不同,这里的物品没有标注价格,只能通过积分兑换。
今年以来,红光村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方法,用“文明积分”兑换商品的模式,引导广大群众遵守村规民约,切实推动了家风、村风、民风改善提升。通过积分制管理,红光村的群众文明素养和村庄人居环境等都有了显著提升,在推动乡村善治、促进移风易俗方面取得重要成效。
近年来,德令哈市大力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破除陈规陋习、传播文明理念、涵育文明风尚。以抵制天价彩礼、厚葬薄养、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为着力点,从教育、制度、监督等方面探索常态长效的措施和途径,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切实减轻群众负担。同时,通过设立“善行义举榜”,评选表彰“好婆婆”“好媳妇”等举措,引导农牧民群众诚实守信、团结友善,形成弘扬新风正气的良好风尚。
“立德树人”
携手文明共成长
巴音河畔,琅琅读书声从海西州高级中学传出。走进学校的钱学森科技馆,墙上的照片和展台上的物品,不知不觉把人的思绪代入“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世界里。榜样如一面旗帜,指引孩子成长的方向。该校依托钱学森科技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担当意识。
“勤俭,是一种操守,是一种品行,是一种素养,是一种美德。”随着校园广播响起,德令哈市长江路小学红领巾广播站以“勤俭节约,我最美”为主题进行宣传,动员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
近年来,德令哈市坚持把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精神作为新形势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广泛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童心向党”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开展好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以及主题征文、绘画征集等系列活动;经常性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校园安全教育等工作,并大力整治学校周边环境,营造和谐氛围。
以“文明”为笔,一条覆盖居民生活各领域的“幸福曲线”就此绘就。德令哈市不仅营造了浓厚的文明城市创建氛围,而且涵养了向上向善的精神风貌,使文明之风吹进每一位市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