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微知著的纪实性表达
——观少数民族儿童题材电影《米花之味》
◎ 江金雨

 

    《米花之味》是一部聚焦留守儿童成长问题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它的影像表达具有见微知著的纪实性特征,故事情节真实且自然流畅,通过细腻的影像表达和情感的渗透,引发观众共鸣。此外,这部作品还关注少数民族农村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对于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影片的总体基调是平静的,但其内核又是激荡的。城市和乡村,传统与现代,该片在剧情里融入了这两对冲突,将故事情节推向高潮,最终以主角母女二人在溶洞中共舞结尾。这部影片不仅展现了少数民族的独特文化和生活方式,还传递了深刻的人文关怀。它的成功不仅在于其艺术表现力的突破,更在于其承载的文化、社会使命和价值观的传递。

    《米花之味》中的女儿喃杭的形象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以往许多类似题材的影片会将留守儿童塑造为独立、懂事、拼搏向上的形象,以留守儿童长大后的成功作为故事的结局,但《米花之味》中更多呈现的是现代社会留守儿童由于一部分亲情的缺失而产生的问题。影片中的女儿喃杭,虽遇事勇敢不怯场,但她爱撒谎、成绩差、沉迷于手机和网络游戏,与从大城市回到乡村的母亲叶喃有着强烈的疏离感。这种对留守儿童立体化的呈现,加大了观众与角色的共情空间,更能展现出城市与乡村之间经济文化的差异以及乡村环境的改变对儿童成长环境的影响。

    在反映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现实问题的同时,《米花之味》还为傣族民族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让更多人有机会欣赏这些文化的美。电影融入了少数民族的语言、民俗、服饰、音乐和舞蹈等元素,展现了他们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

    舞蹈是《米花之味》一大亮点,为影片注入了更深刻的文化底蕴,也传达出民族文化需要坚守的观点。影片一开头,喃杭她们参与了村寨组织的商业活动并跳起了印度舞,这与傣族乡村显得格格不入,这是对过分追求商业价值而忽视文化保护的批判。而影片的最后,母女二人在两亿年形成的钟乳石洞中跳起了傣族舞,二人的光影映衬在岩壁上,此时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言语的较量在这一刻停滞,肢体语言更激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配合着灵动的音乐,为观众带来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影片中的乡村景色和音乐也十分具有民族特色。《米花之味》的取景地在云南边境的傣族小寨,影片中呈现的景色都是自然的,没有过多的后期修饰,富有层次变化和视觉冲击力,充满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为影片定下了轻松明快的感情基调。影片中的配乐也让人耳目一新,欢快的节奏,将田园的风光与打击乐结合,将人真切地带入到故事情节中,也更能感受到傣族乡村地区的民俗风情。在影片中有这样一幕:几个上学的孩子排成一排,边吃零食边踩着轻快的步伐走在田间地头,这时候音乐代替了语言,使这些孩子和身后的田野、山川融为了一体。这种听觉的艺术还体现在影片采用“原汁原味”的方言,充满地域化的口音,增强了影片的地域性和现实性,充分满足了观众的审美需求。

    《米花之味》以纪实性的风格,勇于创新,打破了以往的老旧程式,创造出更鲜活立体的人物,推进了少数民族电影的多元化发展。

 

当前:5版(2023年12月27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