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的花儿 甜蜜的石榴
——青海省西宁市教育局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纪实
◎ 肖子树

 

    2023年,青海省西宁市教育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深度融合,以交往、交流、交融为载体,不断探索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新思路、新方法,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内涵,教育引导各族师生成为民族团结的维护者、促进者和建设者,在全市各校园中精心浇灌民族团结之花,培育出有形有感有效的累累硕果。

    阵地建设营造 大氛围

    青藏铁路花园学校前身为兰州铁路局西宁铁路分局职工子弟第一中学,是一所传承青藏铁路红色基因,赓续青藏铁路精神血脉的学校。学校通过建设“青藏铁路精神展示馆”,教育引领广大师生深切感悟青藏铁路精神饱含的爱国主义的豪情壮志、顽强拼搏的英雄气概、自主创新的科学精神、团结协作的民族精神,使之成为青藏铁路花园学校永远的精神标识和共同价值认同。“广大师生在不断赓续红色血脉的过程中,自觉将这种精神融入学习和工作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青藏铁路花园学校副校长王小易说。

    漫步西宁市海湖中学教学楼走廊,头顶的天花板用灯带装饰出五十六个民族的图腾标志,两侧墙体分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我眼中的青海、青海民俗文化、诗画青海、青海历史印记等;操场外围的教学楼墙体外廊,分别展示了五十六个民族文化、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京剧、四大发明等内容;操场台阶上,雕刻着丝绸之路、唐蕃古道、民族融合等主题诗画。“两廊一阶梯是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努力做到知识与意识的有机结合,营造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大态势大氛围。”校长赵鹏翀说。

    在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红领巾石榴籽乐园,广大师生通过民族服饰展示区、民族绘画书法作品展示区、少先队风采展示区、民族英雄故事讲解区、中华民族一家亲皮影戏表演区、民族卡通笑脸墙打卡区了解到不同民族的文化、艺术、生活特点,还能现场参与体验民族乐器、民族歌曲、民族舞蹈,营造各族师生和睦相处、相互尊重的良好氛围。西宁市国际村小学、育才学校等学校以民族舞蹈、民族乐器、民族工艺、民族体育等为主题打造的特色长廊,集中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将各民族传统文化扎根于心。十里铺小学以传统节日、民族服饰等为主题班级文化墙,生动形象地展现各民族民风、民情和民俗,让每一面墙都散发着民族团结的芬芳。西宁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建设以红色青海场馆、民族非遗文化长廊、生态青海场馆等为主题的民族团结进步基地,现已投入使用,努力营造处处能看见,时时能学习的良好氛围。

    西宁市教育局结合校园文化阵地建设,在全市各学校开展中华文化符号和视觉形象建设行动,充分发挥学校宣传阵地作用,大力推广中华文化符号进校入班,优化视觉形象建设,营造校园浓厚宣传氛围。

    丰富内涵实现 大思政

    “九年级学生对我国是一个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大家庭、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等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西宁市第十一中学思政教师王丽在教学道德与法治科目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和谐与梦想》中,通过讲解青海省民族地区的团结发展,让学生感知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构成今天中华民族共同体格局。进而通过了解西宁之美,感受到民族团结近在身边,进而实现知行合一,勇担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围绕“大思政”,第十一中学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语文、政治、历史课程,实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质变的同时,深入挖掘各学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元素打造“微课堂”。“新时代、新形势下的教书育人、立德树人如同每餐必食的盐。因此,教师要持续提升自身素养,努力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第十一中学校长王江说。

    西宁市虎台中学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语文、政治、历史、地理、音乐等学科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融入点,开展以“探讨学科教学如何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主题的研讨课,创建以“五个认同”“四个与共”为主题的分级课程,精心打造《驿路梨花》(语文)、《同心共筑中国梦》(政治)等8节示范课,开展“信仰公开课”评比展示活动,打造“大思政”精品课20余节、百名教师讲百年党史100讲,确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真正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海湖中学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发掘文、理科各课程和社团等活动中的民族团结进步因素并加以延伸,在学生心中埋下民族团结、保家卫国的种子,教师加以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学习辅导,让种子向下扎根向上拔节。

    西宁市教育局围绕“大思政课”,善用“大”的资源、汇聚“大”的合力,结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多项工作,不断丰富思政课的内涵。同时,结合新时代、新形势对思政课提出的要求,把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摆在教育改革发展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不断加大对思政课教师在思想理论武装、创新教学方法、跨学科知识融合、心理辅导与沟通技巧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素养与学科素养,激励教师强化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担当作为,全力推动全市大中小学思政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

    “三交”活动培育 团结花

    “滴水在大海中才能得到永生,生命在团结中才能绽放光芒。我们每一个泉韵的小水滴,就像一颗颗石榴籽一样,要紧紧抱在一起,共同汇入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西宁市晓泉小学依托中华小记者项目,组建泉韵红领巾电视台,就民族团结、道德风尚、传统文化等主题采访各领域模范带头人士并制作视频节目,在广大师生和家长之间引起广泛共鸣。“此外,学校通过打造‘泉韵讲堂’,邀请从事医生、警察等职业的家长进校园上讲台,为学生讲述各自的从业经历与感人事迹,推动各族师生、家长之间的交往交流,激发向上向善的正能量。”晓泉小学校长王琳说。

    今年11月初,在西宁市教育局的组织下,36名来自青藏铁路花园学校、晓泉小学、大通县青山乡中学中心学校等学校的小学生代表赴江苏省南京市开展“‘宁宁’牵手,相伴成长”主题研学活动。孩子们来到南京博物院,深入了解南京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风情,追溯古代文明发展历程和历史足迹;来到中山陵,孩子们缅怀伟大的革命家孙中山先生;在六朝博物馆,孩子们通过丰富的文物古迹资源感受中华文化、文物与艺术作品的魅力;在夫子庙,孩子们逛市集、品小吃、赏建筑、学知识,感受十里秦淮的繁华景象和特有风貌,体验南京传统文化习俗和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中国科举博物馆、江南贡院,孩子们了解科举历史,体验古代学子赶考之旅的艰辛;来到南京城墙博物馆,孩子们从设计思想、筑城技术、军事防御、遗产传承等方面,全面了解南京城墙的历史文化及遗产价值;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孩子们探寻百年学府的智慧与传承,零距离接触大学生活,树立远大志向,实现人生目标。

    西宁市第二十二中学利用毗邻青海民族大学的便利条件,共同开发“行走的课程之我心中的大学”思政一体化课程,组织学生走进青海民族大学校史馆、民族博物馆、图书馆和各院系参观学习交流,助力学生进一步开阔眼界、提高境界,为学业发展规划打下良好基础的同时,加强学生对各少数民族文化的感性认知,体会到民族团结的力量。十里铺小学引进棒球、射击、锅庄等多元文化,在开展剪纸、民族舞、书法、电子琴等专业教师教授的社团活动的同时,开设珐琅掐丝画、纸伞画、粮食画、扎染、脸谱等艺术课程,让孩子们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认识到民族多元文化的交融。第二十一中学充分调动小学、初中、高中各阶段学生业余爱好与学习兴趣,分别组建105个社团,为各族青少年提供广泛的交往、交流、交融平台,进一步增进学生身体素质、文化知识、艺术素养、科学认知。

    近年来,西宁市教育局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邀请南京、北京等地青少年来西宁并组织西宁市青少年赴省外,开展“牵手相伴·共同绽放”“红色领航助成长·石榴结籽一家亲”等主题研学、夏令营活动,推动各民族青少年广泛交融;与玉树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等地共49所学校开展手拉手帮扶、参观交流、微研学等活动,各族青少年在交流交往中相互理解尊重、包容欣赏、学习帮助;通过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童心向党”“中华民族一家亲”等专题活动和“手拉手、心连心”等主题研学,促进市域内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不断丰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内涵,厚植各族少年儿童的爱国主义情怀。

    传承经典促进 心连心

    书法艺术的背景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行、草书等各个阶段的演变,一直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漫步西宁市第二十一中学校园书法碑刻长廊,方正古朴的汉隶《张迁碑》,秀美飘逸的《曹全碑》,甲骨文、秦篆、汉隶和魏晋、唐宋元明清及近现代书法名家名作、教育家书法,学校师生书法碑刻等,让人能感受到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博大精深。围绕书法碑刻长廊,学校小学、初中、高中各阶段均建立起书法、碑拓等社团,各族青少年在教师的指导下欣赏、体验书法、碑刻和拓片的文化内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戏曲从一诞生起,就与武术结下了不解之缘。西宁市第二中学与西宁市群众艺术馆合作实施“星火计划”,每年在初高中起始年级进行艺术课走班制教学,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西宁市东关回族女子小学从土族、撒拉族、藏族、回族等的民族舞蹈中提炼适合学生的经典片段编排“民族舞蹈操”,通过载歌载舞、自由活泼的形式,拓宽工作载体,彰显民族特色。湟源县大华镇中心学校邀请武汉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研学支教团队及青海聚贤书画研究院的书画家们进校园,开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谱写民族复兴新时代赞歌”为主题的现场书画创作、展示活动,并指导学生习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师生们的审美情趣。

    今年,西宁市教育局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开展“中华颂·传承中华文脉”“经典诵读”“传统手工技艺体验”等专题活动和“非遗传承、指尖跳跃、妙笔生辉”“手拉手、心连心”等主题研学,推动“河湟剪纸”“青绣”“湟中农民画”等非遗文化进校园,促进市域内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激发师生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同时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成立西宁市语言文字达标校建设评估验收专家库,圆满完成市级语言文字达标验收工作。

    支教青南共描 同心圆

    2022年暑期,在家人的鼓励和支持下,西宁市沈那中学“90后”教师李倩“抢”到一个青南支教名额,前往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第一民族中学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服务。站在讲台上,李倩就从学生们的眼里看到了淳朴和好奇。很快,李倩就跟这些“00后”成为知心朋友,时常跟学生分享西宁的发展,以及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中考成绩出来后,她所教四个班级的道德与法治平均成绩排名全市第二。“离开学校时,闻讯赶来的家长手持哈达夹道欢送,我能感受出来,他们是特别懂得感恩和尊师重教的。”李倩说。

    西宁市第五中学“90后”教师董生珠是为期一年半的“组团式”教育帮扶工作组成员,帮扶学校是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大武民族中学,董生珠担任化学备课组组长。针对化学教学实验这一薄弱环节,她不断优化课程设计,带领教师和学生积极参加各级赛事,共同打造化学公开课、精品课。今年8月18日,董生珠与大武民族中学教师加羊东知、更措吉共同打造的《探究乙醇的化学性质》一课,在青海省教育厅举办的第六届全省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活动中获得一等奖,入选2023年青海省实验精品课及教育部实验精品课遴选资格。在随后的比赛中,三人均获得实验教学能手荣誉称号。“这是我州教师的实验课在支教教师的引领下,首次在省级评选活动中获奖。”果洛藏族自治州教育局在全州范围内通报表扬通知中指出。

    西宁市第十二中学依托集团化办学,充分发挥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主阵地作用,选调骨干教师定向支教湟源县日月藏族乡中心学校、哈城学校及寺寨乡中心学校等城乡中小学,促进各族师生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根植于河湟大地的民族民间艺术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我们通过各类活动、载体,让不同文化元素在校园融汇、交流,不断提升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自豪感。”第十二中学党委书记刘家荣说。

    今年以来,西宁市教育局充分发挥西宁与民族地区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选派278名教师前往青南地区进行支教,遴选24名教育人才开展“组团式”国家乡村振兴教育帮扶工作,对民族地区课程设计、教研打磨、教学理念等传帮带作用日益凸显,优质教育资源辐射民族地区能力不断提升。

 

当前:B4版(2023年12月28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