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15分钟中医药服务圈,开展中医多学科联合会诊,推出“中医CT”实现快速体质辨识……围绕以较低费用取得较大健康收益目标,探索符合中医药自身特点和规律的中国特色卫生健康发展模式,上海等7个省(市)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已满两年。
笔者近日调研发现,示范区聚焦群众关切,在中医药服务体系、服务模式、医保支持等方面取得改革突破,让“看中医用中药”更便捷、更安心、更省钱。
更便捷:织密基层中医药服务网
四川省成都市市民谷先生因脑梗导致偏瘫,经四川省中医医院康复科治疗后,转至家附近的青羊区中医馆继续住院康复治疗。能在“家门口”住院让他踏实了不少,也方便了许多。
能否打通中医药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是对示范区建设成效的重要检验。
“要让社区成为中医药服务主阵地。”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闻大翔介绍,全市构建起一张由24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986家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组成的“家门口中医药服务网”,将中医药服务融入居民生活圈。
为了让群众就近就便获得优质中医药服务,各示范区纷纷探索如何“织密基层中医药服务网”——
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将中医药纳入“车载流动医院”服务内容,包括每个中高山乡镇在内的所有乡镇均设有流动医疗服务车;山东、江西等省持续开展基层中医馆建设,实现全省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设置全覆盖……
不但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点”越来越多,现代科技的加持,还让看中医告别了“难、慢、烦”。
在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红石板社区数字中医馆,居民通过“中医CT”人体数字画像系统,可以进行人体成分分析、中医体质辨识等体检体验,医护人员根据采集的数据可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健康干预。
“我体会到了从未有过的轻松。”在“中医CT”采集数据基础上,50多岁的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刘先生经过3个月中西医结合干预,血糖、血压得到了控制,体重也从94公斤降到78公斤。
更安心:提升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2023年11月21日,76岁的黄兴珍因肺部感染快速进展,伴发心衰、肾衰、呼衰等,情况危急,可她却不愿接受气管插管和血滤等有创治疗。经过绵阳市中医医院中医经典病房科以中药饮片为主要手段悉心治疗,黄兴珍病情逐步好转,如今已痊愈出院。
以中医主导治疗急危重症和疑难危重症,是中医经典病房的“看家本领”。针对疑难病例,绵阳市中医医院还开展了数十次中医多学科联合会诊,组织多领域中医专家共同研究制定治疗方案,力争为患者提供最佳治疗建议。
疗效是中医药的生命线。为了让患者看中医更安心,一些示范区在中医优势专科建设上寻求突破。
针对中医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不均衡等问题,山东开展齐鲁中医药优势专科集群建设,建成15个专业28个集群657个成员专科,带动县(市、区)中医医院均衡发展。
“作为其中10个集群的牵头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制定了36个中医优势病种的诊疗方案并在基层推广,力争实现同质化诊疗。”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副院长徐向青说。
中药质量好,疗效才能有保障。
山东建设智慧共享中药房,有效解决基层医疗机构饮片配备不全、质量不高问题;浙江实现中药材“一物一码”全链条一键追溯,让“田间”到“碗里”的流程清晰可见;四川积极推进中药材标准化种植,从源头保障中药质量……各示范区大胆探索,让群众放心用中药。
更省钱:医保政策向中医药倾斜
住院费用偏高是就医的一大痛点,为此,山东多地开展了中医日间病房试点。在这种病房管理模式下,一些中医优势病种被纳入中医日间病房医保结算管理范围,患者在当日治疗结束后经医生允许可以离院。
在威海,推出中医日间病房后,通过减少床位费、护理费,合理控制检查检验和药品费用,患者住院次均费用下降了千余元,医院床位使用率也翻了一倍。
增强人民群众的中医药获得感,是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上海开展中医优势病种“按疗效价值付费”改革,确定首批22个病种,创新中西医并重的医疗付费模式;四川及时将符合条件的中医项目、中药纳入医保支付,按乙类管理药品的个人先行自付比例降低到10%;湖南2022年将629个中药医院制剂纳入医保……各示范区不断完善医保政策,为群众看中医、用中药省下更多钱。
笔者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了解到,示范区在开拓中医药服务领域、创新中医药服务模式等方面积极努力,得到医保政策有力支持,为患者带去实惠,一些改革举措还实现了患者、医院、医保、中医药多方共赢。
“下一步,我们将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不断向深度进军、向广度拓展、向难度攻坚,助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让更多地方、更多人民获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综合司副司长欧阳波说。
(新华社 田晓航 董小红 帅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