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强化”让实践生动让文明生根
——陕西宝鸡市陈仓区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提质增效
◎ 魏晓军 齐小伟

 

    近年来,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紧紧围绕“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这一根本目标,立足区情实际,围绕群众需求,着力在常态化、长效化管理上下功夫,以“三个强化”有序有效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提质增效,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功能定位更准确、运行机制更完善、活动载体更丰富、服务群众更有效,通过生动的实践活动“润物细无声”,让文明的“种子”在陈仓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强化资源整合,拓展阵地强根基。陈仓区高度重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4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177个,实现了区、镇(街)、村(社区)三级阵地规范化建设全覆盖。为了进一步拓展阵地,将文明实践触角向基层延伸,陈仓区积极挖掘区域条件成熟、配套设施完善的场所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建设中,先后命名慕仪镇齐西村红色大讲堂、县功镇翟家坡村民间社火展览馆等18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实践点。同时,在全区开展文明单位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结对共建,持续推动优质资源向基层下沉。首批已有29家各级文明单位与14个镇(街)实践所、12个村(社区)实践站结对帮扶、共建共享,探索文明实践新路径。在此基础上,依托区融媒体中心、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场所建立活动阵地,面向广大干部群众常态化开展学习、培训、体验、实践等活动,充分融合、盘活多方资源,实现统筹使用、协同联动、优势互补,为党员干部提供了学习锻炼的机会,为群众提供“家门口的文明实践阵地”,更好地凝聚群众、服务群众。

    强化队伍建设,理论宣讲接地气。在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过程中,陈仓区始终牢牢把握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传播党的创新理论这个首要政治任务,统筹阵地和部门资源,不断拓展挖掘各方人才,凝聚多方力量,坚持多元互动,打造专兼职相结合的理论宣讲队伍,组建起了以党员干部、部门专业人员、社会组织等为主体的9类宣讲队伍,200多名宣讲师、宣讲员,常年深入机关、校园、企业、社区,通过“板凳课堂”拉家常、进村入户“庭院会”、田间地头“面对面”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运用本土化、接地气的语言,开展分众化宣讲,让群众乐意听、听得懂、易理解,打通了宣传、教育、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实现了理论育民、理论惠民。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共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进基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宣讲、“崇德向善·周礼宝鸡”等各类宣讲活动60多场次,受众近万人次,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凝聚起广大群众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信心和力量。

    强化品牌意识,为民服务暖民心。陈仓区坚持以项目化推进志愿服务精准化、常态化、便利化、品牌化,以群众需求为导向,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坚持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中聚人气、暖民心。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成立了志愿服务促进中心,下设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指导督促区级相关部门组建了理论政策宣讲、教育体育、文化文艺、科技科普、卫生健康五大实践平台,成立了50余支志愿服务大队,注册志愿者1.7万余人。印发为民服务“连心卡”,设立群众“心愿墙”,广泛收集群众“微心愿”,实现群众“按需点单”与志愿者“服务上门”的有机统一,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个性化需求,让志愿服务活动更加精准,真正实现了文明实践便民利民惠民。同时,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不断优化志愿服务项目的孵化、培育、扶持、激励机制,因地制宜、主动创新,精心打造了一批叫得响、做得亮的志愿服务品牌。千渭街道的“古道公益”、茗苑社区的“茗德课堂”、新街镇的“学习强国实践菜园”、东关街道的“敲门办”等品牌服务项目,有质效、有特色、有温度,深受群众欢迎。

 

当前:A3版(2024年01月23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