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幸福城 处处文明风
——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纪实
◎ 文内

 

    干净整洁的街道、秩序井然的车流、环境雅致的小区。如今,行走在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城关镇的大街小巷,车水马龙、文明礼让。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和林格尔这座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魅力之城,一次次完成蜕变、一次次茁壮成长、一次次追求诗与远方,希冀触摸到更加闪亮的文明之光。

    近年来,和林格尔县始终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靠民、创建育民”的工作理念,坚持全面创建、全域创建、全民创建,城市面貌明显改善,市民文明素养明显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城市的文明底色更足更亮。

    凝心聚力文明有方

    和林格尔县建立了四大班子主要领导牵头、30名县处级领导分片包联、86个单位下沉小区推进创建工作的联动机制。推行“一线抓、街巷转、就地管、当场办”的工作方法,实现问题尽速解决。全力开展“文明早行动”,形成了全县一张网、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各级各部门各负其责、狠抓落实,广大市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同心同向、广泛参与,奏响创建工作“大合唱”。同时加强督导考核,采用“日督查、周督导、月通报”机制,及时通报各社区及行业主管部门的创建工作进展情况,晒成绩、找不足,倒逼创建工作走深走实。并针对《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操作手册》进行全面的任务分解,将考核任务细分到每个行业部门,把责任落实到人,实现创建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做。随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的深入推进,一条条道路更加畅通,便利了市民出行;一件件“红马甲”活跃在大街小巷,传递着文明新风。

    惠民利民文明有序

    “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道路修好了,楼道干净了,我们这个老小区又充满了新活力。”说起小区提质改造后的变化,家住城关镇家属楼小区的居民齐厚堂满脸幸福。

    自吹响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号角以来,和林格尔县牢记创建为民利民惠民的初心使命,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

    实事办理加速度,群众呼声有所应。倾听群众意见建议,形成“我为群众办实事”清单,着力解决市民反映强烈的停车难、如厕难、充电难等民生实事。利用城区零散用地,新建停车场4处、施划小区机动车车位300个、非机动车车位100余个,打通新华西街“断头路”、改造地下管网7条街道、硬化400多条小街巷,建设小微绿地6处、口袋公园4个、主题公园1个,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引入社会资本,在小区安装集中充电设施,为居民提供便捷、实惠的充电服务。

    理顺“空中蜘蛛网”,共整治“飞线”415处。新建“零工家园”,免费向社会提供零工求职招聘信息登记和发布服务,为租赁车辆司机提供洽谈租赁各类车辆事宜等一体化服务。

    一项项创建行动在时间的生动注脚里、在市民的美好期待中落实落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不仅让变化“看得见”,还让幸福“摸得到”,它渗透于和林格尔县的发展中,更融合在老百姓的生活里。

    立德铸魂文明有向

    “在配电箱上彩绘公益广告,不仅‘扮靓’了城市,还传递了正能量。”在外环路沿线,老旧配电箱旧貌换新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明风尚融入了街头巷尾,赢得了市民称赞。

    如今,走在和林格尔县城关镇的大街小巷,设计精美、主题突出的公益广告随处可见,引导市民在细小处自我教育、自我提升,将文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随着城市环境越来越美、文明氛围越来越浓,居民们也自觉加入文明宣传员的队伍。

    “您好,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地方?”“过马路请走斑马线,注意安全!”……在和林格尔县的街头巷尾、社区公园、居民小区,处处可见忙碌的“红马甲”。

    在路口,举着小红旗,劝导不文明现象;在街道,清理楼栋小广告,慰问困难家庭;在社区,关爱留守儿童,陪伴空巢老人,他们年龄、职业各不相同,但有个共同的名字——“志愿者”。

    截至目前,已组建志愿队伍309支,注册志愿者达到12593名。当文明成为广大市民的共识和自觉行动,一座城市才真正拥有文明底色。满城跃动的“志愿红”,正是这座城市文明画卷中亮眼的一笔。

    市民是城市的主人,是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近年来,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社区(小区)、文明家庭、文明校园为主要形式,广泛开展各类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同时,深入开展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选树活动,表彰“道德模范”,广泛开展“好媳妇、好婆婆”“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以先进典型引领文明新风,有效推动移风易俗工作开展。

    一座幸福城,处处文明风。如今的和林格尔县,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城市环境更加宜人,文明风尚深入人心,居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文明已内化为城市发展的基因,转化为市民的行动。

 

当前:A3版(2024年01月24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