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把理论宣讲工作作为加强思想武装的重要形式和有效手段,以“3223”举措守正创新、固本培元,做大做强做新“理响甘州”宣讲体系,扎实开展理论宣讲“七进”活动,传播党的创新理论、阐释政策主张、满足干部群众关切和需求,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以小故事讲好大道理,在甘州上下汇聚起了踔厉奋发、提质增效的磅礴力量,有力推动了党的创新理论在甘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培育“3种队伍”为理论宣讲“强底气”
坚持把宣讲队伍建设作为加强理论宣讲工作的基础工程,通过个人自荐、单位推荐等方式,选拔一批政治素质好、理论水平高、熟悉区情民情、宣讲经验丰富的宣讲员进入甘州区理论宣讲专家库,打造基层理论宣讲“精锐军”。注重与时俱进,根据形势任务需要,组建“1+23+N”3种队伍,构建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宣讲大格局,让理论宣讲集束发力。充分发挥机关干部、思政教师、文化专干、村社干部和各类先进典型扎根基层、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讲活动,扩大宣讲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切实将宣讲下基层转变为宣讲在基层。近年来,先后组建“党的二十大精神区委宣传团”“甘州区脱贫攻坚典型事迹宣讲团”“党史学习教育区委宣传团”等区级层面宣讲团12个,“启航”“小板凳”“蒲公英”“红色轻骑兵”“银发先锋”“习语润心”“红领巾”等基层宣讲小分队200余支,建立了“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理响甘州”宣讲联盟。
用活“2种形式”为理论宣讲“搭好台”
坚持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紧紧围绕乡村振兴、生态环保、城市更新、项目建设、文明城市创建等重点工作,用好用活“分众对口讲+分点巡回讲”,让群众坐得下、听得进、弄得懂、记得牢,把基层理论宣讲阵地建设成为团结教育引导基层群众的精神家园。组织专家、好人、百姓、干部、文艺志愿者等队伍针对不同对象进行对口宣讲,进机关讲责任、进学校讲传统、进企业讲精神、进农村讲政策、进社区讲形势、进军营讲使命,实现各行业领域宣讲全覆盖,变“固定讲台”为“流动课堂”,讲解群众最关心的民生实事,有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督促指导基层单位结合各自特色组建宣讲队,分赴本辖区本行业本领域进行巡回宣讲,聚焦“学”和“做”,找准“要讲”和“想听”的切入点,选准主题,选好内容,不断增强理论宣讲的理论性、互动性和实效性。近年来,组织开展“分众对口讲+分点巡回讲”7000余场次,涌现出“马背党员宣讲队”“龙渠之声乡村大喇叭”等一批优秀典型案例。
固化“2个动作”为理论宣讲“定准位”
通过组织“定制”和群众“点题”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宣讲工作政治方向正确、主题定位精准。按照阶段宣讲重点,及时下发理论宣讲工作方案,组织区委宣讲团开展集体备课,精心打造情景剧《誓言》《西洞堡大捷》等理论宣讲微党课,开展缺什么就送什么的菜单式、点播式“定制”宣讲,为党员群众提供新鲜的理论套餐,把党的创新理论讲深、讲透,使理论宣讲更切实际、更具实效。
同时,结合理论宣讲效果测评反馈机制,广泛收集党员干部群众意见建议,进一步细化宣讲方向和重点,制定符合实际的宣讲主题,通过“点题”宣讲使基层理论宣讲供给侧精准对接党员群众需求侧。广泛开展基层宣讲面对面活动,充分了解基层干部群众所思所盼所求,挖掘群众身边的鲜活典型事例,为基层理论宣讲“讲什么、给谁讲、讲到什么程度”做足功课,进一步提升基层宣讲质效。
运用“3种方式”为理论宣讲“增活力”
为转变照本宣科读文件、念报告等传统理论宣讲模式,避免基层受众听不进、坐不住,甘州区采用3种方式,持续提升广大党员群众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让基层理论宣讲活起来、实起来、鲜起来。
提升宣讲技巧。突破“报告式”传统宣讲模式,深入做好“宣讲+”文章,开展适应基层需求的“理论+故事”“理论+文艺”“理论+网络”“理论+方言”宣讲,以情景剧、群口快板、三句半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融合创新解决“填鸭式”宣讲刻板枯燥、缺乏吸引力的问题,推动基层理论宣讲冒热气、聚人气。
创新宣讲形式。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传播矩阵,擦亮“润心亭下传习语”“产业大棚讲思想”等宣讲品牌,切实增强理论宣讲的吸引力感染力。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警示教育基地、红色教育基地等学习教育阵地开展现场教学活动,以沉浸式体验教学、现场交流互动等方式,用直观感受、真实体验增进群众对宣讲内容的理解认同。采取“理论课堂”专题讲解、田间地头专家传授,“实景课堂”模拟教学、“榜样课堂”现场教学,把党的创新理论和方针政策送到田间地头、送到老百姓心里,确保群众学习教育不掉队、不漏学。
选好宣讲话题。紧紧围绕干部群众最关心、最关注的话题,在打造精品宣讲课程、制作优秀微宣讲视频、精准对接群众需求上下功夫,通过选取“甘州味”的关注事、“生鲜活”的小故事、“短小微”的身边事,实现理论宣讲联系服务群众心贴心、零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