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学业压力、人际矛盾、社交孤立、目标缺失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些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难以得到充分满足。基于此种情况,高校应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从精神层面帮助学生坚定思想信仰、引领学生成长成才。
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旗帜,是宝贵的精神文化资源,具有强大的精神引领力和文化感召力,将其融入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对于推动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策略展开深入探究。
其一,做好精神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高校应发挥统筹领导作用,做好做实精神文明建设顶层设计工作,在保障精神文明建设实效的基础上有机融入红色文化。高校应组织主要领导、专家和学者、各部门人员、专业课教师、思政教师、辅导员、学生代表等多元主体举办精神文明建设研讨会,共同研读教育部发布的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政策文件,从而明确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和具体方向,并结合本校精神文明建设实际情况,凝聚集体智慧来制定科学可行的建设方案,明确多元主体的责任分配、红色文化的融入计划、课程体系的改革方向、校园文化的构建思路等内容,尽量涉及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全方面,以此保障红色文化融入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系统性、规范性和实效性。
其二,推动校园党建工作的提质增效。中国共产党作为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领导作用。要推动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从党建工作抓起,让高校党员队伍成为传播红色文化的中坚力量。高校应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定期开展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理论学习。例如,组织党员队伍学习优秀党员干部的人物事迹,共同研读红色经典著作,分享各自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感悟等,从而坚定理想信念、筑牢思想根基;充分利用当地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多样化党日活动,带领党员队伍深入人民群众、深入红色遗址,在亲身实践中深化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引导其以自身实际行动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力量和学习弘扬红色文化的优秀榜样。
其三,构建具有红色特色的课程体系。高校应将红色文化融入课程体系构建中,让学生在增长知识才干的同时,在红色文化的熏陶感染下增强精神力量。对于思政课程来说,教师应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有效利用承载红色文化基因的教学资源,不断丰富课程教学内容。例如,组织学生集体观看红色革命历史题材的优质影片或纪录片,让学生真切体会革命英雄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可贵的精神品质。对于专业课程来说,教师应深入挖掘课程中潜在的红色元素,实现红色文化与专业知识的有效衔接,以红色文化的融入推动课程思政目标的实现。例如,在历史类课程中,教师应善用红色党史这类资源,让学生通过系统性的学习清晰全面地认知灿烂辉煌党史,引导学生从党史中感悟红色文化、汲取精神力量;在文学类课程中,教师应多组织学生对优秀红色文学作品进行研读,充分发挥作品的影响力和感染力,让学生在增进文学理解、提高文学素养的同时充实精神文化生活。
其四,营造浓厚的红色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是高校整体精神文明风貌的重要体现,营造红色校园文化氛围是推动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在“线上”方面,高校应充分发挥网络技术在信息传播、文化宣传方面的优势,在新媒体平台及学校网站中定期发布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优质推文,例如历史上的今天、红色人物生平介绍等,为学生学习和了解红色文化提供优质且便捷的渠道。在线下方面,高校一是要加快红色文化宣传墙、校史纪念馆等文化设施的建设,并合理利用景观设计来传播红色文化,让学生在漫步校园的过程中既能感受美的浸润,也能持续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二是要利用校园电台来播放红色经典故事、优质红色歌曲,通过声音的传递来传播红色文化;三是要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校园活动,其中既包括由学校组织的大型活动,如红色文艺晚会、红色文化学术讲座等,又包括由学生社团组织、学生自行筹划的小型活动,如红色主题沙龙、红色经典朗诵比赛等,以此增强活动的丰富度,为学生的活动参与提供更多的自主性和选择性。
红色文化历久弥新,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在物质文明迅速发展的今天,面对一些学生精神文化需求没有得到充分满足的情况,高校通过红色文化的融入来为精神文明建设注入新的活力是提高育人实效的必然选择。
〔作者系西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纪检监察学院)副教授;本文受西北政法大学校级青年科研项目资助(2020QN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