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提“颜值” 内练“气质”
——江西赣州市持续全面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建设
◎ 温居林

 

    近年来,江西省赣州市持续全面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工作,外提“颜值”、内练“气质”,让美景抬眼可见,幸福触手可及,城市治理更加精细精致,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广大市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压实文明之责,推动常态长效。在夯实“1+17”常态长效工作机制的基础上,创新构建立体式的创建工作机制,稳步推进创建各项工作。优化挂点社区(村镇)帮建制度,推动中心城区“五区”出台网格制,压实属地“兜底”和挂点单位“帮建”责任,扫除创建盲点。出台《赣州市文明城市季(月)度测评考核办法》,运用第三方模拟测评、督查考评、视频监控等形式,建立起常态性、可量化、全覆盖的考核评价体系。探索实施“红黄榜”制度,通过揭榜挂帅、晾晒成绩激发市直(驻市)各单位和“五区”创建的内生动力。同时,建立“文明帮提名、城市带乡村”的全域创建协同机制,通过文明城市上门教,提名城市登门学,市级驻点帮扶指导,不断提升文明创建工作水平。

    夯实文明之基,凝聚创建合力。36位市领导常态化深入“路长制”责任路段和挂点社区调度创建任务,解决了一大批创建工作中的难点痛点问题。中心城区“五区”一把手和市直(驻市)单位主要领导靠前指挥、坐镇一线,推动创建工作落地见效。建立市创建办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协同配合、中心城区“五区”兜底落实的市区联动机制,市区两级部门积极履职、密切配合、无缝对接,坚持“一体化”推进创建工作。以举办世客会、红博会等重大盛会为契机,干群一体、凝心聚力、共同推进,深入开展文明城市志愿服务活动,向全世界展现了赣州市干净、整洁、文明、有序的良好形象。 主动融入市委“三大战略、八大行动”部署,把创建工作与城市功能品质提升和乡村振兴等有机结合,推动城乡面貌大提升,让“全国文明城市”金字招牌成为赣州优化营商环境最亮名片。以深化文明城市建设为龙头,统筹推动“五大创建”,全市已有市级以上文明县城15个、文明村镇410个、文明单位671个、文明校园385个、文明家庭300户,各类创建协同推进、共促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共建文明之城,共享发展成果。近年来,赣州市始终围绕“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靠民”的根本宗旨,将创建重心从“面子”向“里子”拓展,把“群众之所盼就是创建之所为”根植于心。扎实开展提质创建活动,创新实施十大文明细胞创建、十大文明风尚引导、九大短板弱项整治“三驾马车”工程,分类别、分行业组织开展“文明赣州 有礼实践”文明风尚引导、“三零一戴”交通安全宣传月、“文明旅游·嘉游赣”主题宣传、“文明风采 百姓舞台”文明风尚示范展演等品牌创建活动,累计参与群众达620万人次。围绕住得更舒适、行得更通畅、生活更便捷等群众最为关心关注的问题,2023年赣州市完成城市棚户区改造2.32万套、改造老旧小区125个,新(续)建总长约60公里的7条快速路、新增停车位0.88万个,提升农贸市场18个、新建公园10个,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实时掌握公共环境、公共秩序等方面存在的动态性问题,实现城市运行“一网统管”。

    共蓄文明之源,弘扬时代新风。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依托“五大创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学习强国”等阵地和平台,运用网格夜话、文明集市、好人宣讲等方式,常态化开展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通俗化宣讲8537场,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充分挖掘赣南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推出《从瑞金出发》《长征第一渡》等一批优秀文艺精品,组织开展“党的声音进万家”“行走的思政课·红色地标我打卡”和读红色家书、讲红色故事、唱红色歌曲等“五红”活动,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社会共识进一步凝聚。

 

当前:A3版(2024年02月27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