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短提质,让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
——乡镇校占七成的江苏常州市新北区探索破解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共性难题
◎ 李睿哲 程晓琳

 

    2月21日,1600多名初中学生的迁入,让新启用的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奔牛初级中学“热气腾腾”。望着占地75亩的新校园,校长文金铭感慨万千,“之前校区满足不了扩优提质的需要,若不是区里花大力气优化乡镇教育资源布局,我们很难如此顺利地在奔牛镇重新选址、新建校舍。”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最难啃的‘骨头’在乡镇。”江苏省教育学会名誉会长杨九俊说。乡镇校数量占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总数70%,令新北区缩减城乡校际差异的“担子”重若千钧。压力虽大,近年来该区瞄准关键短板主动出击,为破解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共性难题蹚出一条新路。

    投入提标

    补基建短板吸纳随迁子女入学

    根据《中国新城新区发展报告》,自贸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统称新城新区。新型城镇化战略下,新城新区“企业森林”不断生长,流动就业人员随迁子女随之增加。

    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尤其如此。去年秋天,该区老牌乡镇校圩塘中心小学校长王志良曾做统计,一、二年级学生祖孙三代都是本地人的所剩无几。随着常住人口增加,全区54所小学与初中的92828名学生中,随迁子女占比高达33.1%,最高的学校占比超80%。随迁子女中,逾七成又在乡镇就读,令部分乡镇及新设街道的学校硬件短板日渐显现。

    学校能否吃得消?区里从长计议——发展教育是先手棋,务必吸纳随迁子女,让百姓在家门口“上好学”。

    不抬门槛、不卡人员,学校改扩建就成必然。

    “上世纪90年代建的食堂原先能容纳200人同时就餐,而全校现有1800多名学生,即使分批用餐也难以解决问题。”采访中,王志良5次提及曾面临的改造难题。

    改造升级,费用谁出?

    近年来,区里教育投入主要分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和教育费附加。但乡镇学校“底子薄”,即便相关投入持续增加仍存缺口。这块缺口,便一直由区里和学校所属乡镇(街道)、园区共同承担。基于此,改扩建项目一旦上马,乡镇(街道)和园区承担的费用无疑会骤增。

    既要“促进教育公平,推动县区发展”,又要回答好“钱从哪来”的现实问题。此番情境下,文金铭要考虑学校在镇上易地新建所需的3亿多元资金;王志良苦恼的不止食堂,还有2栋1998年投用、如今已成危房的教学楼加固……

    “虽难,但教育改革一定要着眼长远,保持定力!”新北区副区长陈建生表示。为破解经费难题稳固“军心”,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研判决定:提标,增加区级投入。

    2022年,新北区深化变革教育投入方式,印发《关于调整完善区与园区、镇(街道)财政管理体制的通知》,提高区级补助水准——所有乡镇(街道)与园区的学校改扩建项目,每平方米补助均提高500元。这下,乡镇(街道)与园区顾虑消退,镇、区两级合力凝成,学校也能放手一搏。

    2023年1月,包含一整层新食堂的多功能楼建成投用,解决了圩塘中心小学学生吃饭问题,原存隐患的教学楼也得到加固。近三年,新北区中小学新建和改扩建项目19个,投入经费24.88亿元,其中乡镇学校经费占比达45.6%。

    内培外引

    千方百计让乡镇有更多名师

    在“中国汽摩配之乡”孟河镇,孟河实验小学停放着一辆乡镇企业捐赠的老款红旗轿车,这既是学校的“宝贝”,也诉说着办学不易。

    “我们是新北区距主城最远的学校。”学校副校长孙建顺坦言,从学校到市区大约40公里,坐公交车至少两小时,与城区学校相比,他们的教师队伍培养力度偏弱。

    去年9月被委派到西夏墅初级中学当校长的曹宣,对城乡师资差异感受特别深。他发现,这所乡镇初中80多名教师平均年龄47岁,50岁以上竟占一半。

    杨九俊认为,教育高质量发展要以强师工程作为支撑,既然无法大换血,就要找到“强腰办法”。区里决定“内外兼修”——“内培”乡镇师资,“外引”优质教师驰援。

    “三名(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培育工程”,就成了“以城带乡”、“内培”优质教师的抓手。“区里要求,‘三名培育工作室’选拔成员,要划定乡镇最低配比。”从教21年间担任过18年班主任的新北区新桥初级中学副校长唐小燕回忆,当初自己领衔的工作室确定人选时,16人有近半数来自乡镇学校。

    近年来,随着“三名培育工程”开展,1000多名新秀名师成长起来。孟河实验小学教师肖媛媛参加“三名培育”前可谓白纸一张;培训后,不仅获评“市学科带头人”,晋升学校中层正职,也成为新北区首届“十佳乡村教师”最年轻的一员……

    “内培”之余,如何“外引”?

    2023年6月,新北区启动包括区内调配、集团互派、跟岗学习、外派支教、牵手结对等在内的新一轮义务教育学校专任教师交流轮岗工作。曹宣的任命就属于“集团互派”,同期还从集团领衔校派来其他三位老师。这“四人小组”便当起“火车头”,带动西夏墅初级中学整个教师队伍成长。

    “乡镇师资年龄偏老,一些人安于现状。有的老教师,教案甚至用20多年没变过。”曹宣意识到必须改变这种状况。在他的坚持与区里的支持下,学校启动了更加彻底的电教化改革——每位教师必须使用电子教案,学校定期检查教案更新。

    “集团互派中,针对部分城区校出于自身考虑护着名师不放的问题,我们又配套提出,可适度弹性安排交流时间。”区教育局组织人事处处长潘晨光介绍,千方百计只为一个宗旨:让乡镇学校有更多名师。

    内涵建设

    要立足于乡镇学生实际

    特色难培,是各地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共性难题。“学校应立足实际各美其美,突出优势探索。”杨九俊说。

    乡镇学生迫切需要什么?曾在西夏墅镇从教的新北区龙虎塘第二实验小学校长张丽娟分析,相较城区孩子,乡镇学生不够自信,说话声音低、展示自己时会胆怯。

    “城区学校内涵建设项目多,确实可为乡镇提供更多宝贵经验。但若直接复制,恐怕乡镇学校‘水土不服’。”区教育局副局长蒋辉说。

    器乐、舞蹈、击剑……这些成本较高的项目培训让不少乡镇学校和家庭望而却步。尝试中,奔牛实验小学副校长姜彩美逐渐找到撬动乡镇学生全面发展的支点:“阅读、朗诵、校园剧投入适中,乡镇学校更易上手。而且,良好的阅读方法对全学科学习都有用,还能让孩子自信成长。”

    不过,乡镇学生阅读主动性较弱,许多家长虽知阅读重要,但缺少指导方法。去年8月新北区教育局推出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涵育工程“100”项目。遴选出的10所项目学校中,7所来自乡镇。“100”项目的领衔人,是扎根乡镇20多年的薛家实验小学副校长曹燕。她清晰地记得,光是确定乡镇学生更易“消化”的书单,区里就反复研磨了四稿。

    半年后,基于4000份问卷的调查结果令人振奋:项目校学生的阅读动机中,“因自己喜欢而读”比例从56.22%提升到63.09%;“读完后愿意讲给别人听或用其他方式展示”的孩子,从48.06%增至53.09%。

    立足学生实际,如今成为新北区乡镇学校找资源、塑项目、强内涵的关键。近年来,全区乡镇学校已有课程建设、品格提升等6个省级基础教育内涵建设项目立项。

    学校内涵建设中,村里一花一木都能变为得天独厚的育人资源。新北区安家中心小学门前,占地7亩的农科园里,处处是学生日常实践留下的印记。令学校副校长钱丽娟印象至深的有一幕:“语文课本中有篇课文《蟋蟀的住宅》,孩子们在农科园里就找到了现实中蟋蟀的住宅,跟书上说的一模一样。他们不仅相关试题得分很高,而且学习热情大涨、信心提升。这,或许才是教育的应有之义。”

 

当前:2版(2024年02月28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