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青海西宁市以社区“石榴籽家园”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近年来,青海省西宁市以“社区石榴籽家园”建设为抓手,把社区作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主阵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从每个街道、每个社区延展到每栋楼宇、每个单元、每户家庭中,大力营造各民族团结进步新风尚,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坚持党建引领

    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走深走实

    2023年市级层面组织基层党组织书记、党员培训班26期,培训人员2450人次,不断夯实组织基础,持续加大社区“石榴籽家园”覆盖力度。

    近年来,西宁市累计投入社区建设资金约7.5亿元,建成社区综合服务设施131个,及时调整优化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资源配置。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打造67家市级、139家县区级社区“石榴籽家园”,推动“石榴籽家园”品牌向更广领域延伸、更大范围覆盖。

    依托“党员之家”“红色学苑”等载体,创新开展党建引领“五带”工作法,通过党委带支部、支部带党员、党员带群众、网格长带网格、典型带邻里的方式,常态化开展宣传教育,形成常常讲、时时抓、处处促的良好格局,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社区中扎根。城西区贾小庄社区党委采取“初心微课堂”“近邻+党课”、每月15日“送法上门”等形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进步理论政策、法律法规纳入党员日常教育,以楼院党支部为单位,常态化推进“邻里先锋立标杆”行动,通过开展“一季一星好邻里”评比邻里守望之星、石榴籽红先锋等活动,评选模范个人150余名、平安家庭200余户,促进党员自觉接受监督、争当服务先锋,营造出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强化融入导向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在打造社区“石榴籽家园”过程中,西宁市构建常态化宣传教育机制,不断推进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

    拓宽宣传载体。以“创建日”“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等为抓手,打造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组建“爱晚风采秧歌队”“锅庄团队”“巾帼宣传队”“红歌合唱队”等千余支文化小分队,每年开展文艺展演活动近万场次,不断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营造浓厚氛围。

    坚持文化铸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符号元素融入地标建设。2023年在社区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明长城主题游园”“民族团结文化林”“石榴籽书吧”等民族团结进步文化墙36面,文化活动场所29处,为辖区各族群众建设文化浸润园地,引导各族群众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的责任感、认同感、归属感。

    完善服务功能

    着力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全市180个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实现300㎡达标全覆盖,以党群服务中心为基本阵地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布局全面优化,依托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便民服务机制,推行“错时上班制”“首问责任制”“AB岗制”“为民服务代办制”等服务制度,为辖区群众提供5大类70余项精细化服务,为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便利。

    理顺自治权责,健全社区工作准入机制,在基层调研与多次征求意见基础上,依法依规严格审核,发布社区工作事项指导目录,清理精简工作事项32项,社区各类工作压减至47项。破难题:在会同组织部门充分落实社区运转经费的基础上,在全省率先按照每个社区每年20万元的标准下达为民服务专项经费,提升社区服务群众能力。

    深化多元共治

    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充分发挥社区“石榴籽家园”在调解群众纠纷、化解社会矛盾的“前沿阵地”作用,积极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持续推进社会治理重心和资源向基层下移,不断健全市、县(区)、乡镇(街道)、村(居)委会四级信息网络,做到矛盾纠纷早发现、早预防、早化解,积极维护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

    创新基层治理新模式,围绕“网格化管理红管家联防 心连心服务”,推行“社区一网格一楼栋”三级治理模式,实行“社区党委+楼院党支部+红管家”三级服务网络,探索建立“1+1+N+X”联户工作机制,进一步细化社区治理格局,形成“社区一声哨,居民全响应”的基层治理格局。

    提升“有诉必应马上办”实效,聚焦群众最关心最关切的诉求,结合民情实际,以社区“石榴籽家园”为主阵地,切实解决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不断提升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西宁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供稿)

 

当前:B1版(2024年03月05日) 上一版 下一版